抓住尾声,启导预习——预习与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微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抓住尾声,启导预习——预习与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微探

陈秀燕

济南十六里河中学 

启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作业的解题格式,完成时间提出一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予指导等。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  张彩霞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下课铃声响了,教师们才匆匆结束本课时的学习,要么慌里慌张小结一下,要么下课,作业中午再布置,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无论开头如何吸引人,过程如何精彩,但总给人虎头蛇尾之感。

这样的结尾,缺乏对课堂知识、过程及时梳理,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效率(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及时梳理总结所学知识的效率要比六小时后再复习梳理高四倍),而且无法激发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兴趣,无形中,又为下一节课的课堂低效埋下了伏笔,如此循环往复,学生预习的兴趣消失殆尽,老师们也因习得性无助心理,久而久之,甚至连起码的预习作业也不布置了,课堂效率的低效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校做了各学科课堂低效的表现及原因调查,学生不预习几乎成为涵盖各学科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语文,竟然有90%的语文老师选择填写了这一项。我很为自己这半年来的研究感到羞愧,高谈阔论了那么多有关预习的重要性和预习的方法等问题,为什么学生还是不预习呢还是对预习缺乏兴趣呢?

可见,预习仍然是制约城郊中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将这一课题研究到底的决心,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不是说过吗?——何为课题?课题就是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于是,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展开了更为细致摸索。

教学间隙读了《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一书,我被书中介绍的有关课堂精彩结尾一章深深吸引了: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头难起,尾难落。之所以难收,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开始和最后一步,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率收场,就会导致功亏一篑。而一个成功的结尾具有总揽知识、承上启下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同时,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而且还是反馈教学欣喜,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课堂结尾原来如此重要,再联系到同事们和自己上课时的匆匆收场,我突然意识到:预习的成败与课堂的结尾是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呢?我们的预习作业不都是在课堂结尾布置吗?那样布置的预习作业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吗?没有预习兴趣,又何谈预习任务的落实呢?

我决定抓住课堂尾声,激发预习兴趣,促进预习任务的落实作为突破口,努力寻找预习作业的布置预习兴趣的激发之间的交集

1导入新课收尾法

案例一:

我教《孔乙己》第一课时结尾的教学片段:

师: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会被社会淘汰与淹没,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

师:说很好,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则很有深意,到底是谁把孔乙己逼上了绝路?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孔乙己之死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的封建科举制度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热情高涨

师:下课。

案例分析:

这样的结尾,既激起学生预习新课的兴趣,又提示了预习方法,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弥补了课堂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乐,为下节课做好了准备。

有人把这种方法叫做导入新课收尾法,即把课文的结束作为引导学生预习新课的引子,使学生把前后内容、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为旧知向新知迁移打下基础。

2、竞赛促进法

案例二:

学完《陋室铭》,为学习《爱莲说》布置预习作业的教学片段:

师:学完本文,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很困难吗?

生:不难

师:套用文中孔子的一句话怎么说?文言文学习——

生:齐答何难之有?

师:是呀,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付出一定的努力,文言文学习真的不难。下面我下发一点材料,大家在课下预习《爱莲说》,下节课,我们通过小组竞赛形式,男女生一决胜负。

案例分析:

首先我去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把竞赛意识课堂结尾渗透到预习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我设置了两组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上课时由老师主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竞赛。必答题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如作者的介绍、解题、字、词、句的解释、句子的断句与朗读等。大都是课文内可以找到答案的。抢答题难度较大,如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莲花的形象的?”“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你觉得恰当吗?等。这要求学生必须在了解全文大意之后经过小组讨论方可得出答案。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预习时必须读熟课文,并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内容。在小组讨论竞赛时,必答题要求每个小组依次作答,答对得分答错倒扣分,以累计分数高者为胜。

竞赛促进法,预习任务明确,方法指导到位,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强,所以,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预习任务就可以较好地较好地完成了。

3借乐抒情法

在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教学结尾片段:

师:送给大家一首歌《武陵春》

(那份凄楚悲痛之情在音乐的烘托下更添一份感伤,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师:古代的词都是可以演唱的,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配以合适曲调吟唱出来,可以是原词,也可以是意境,请大家将李清照的另两首词《醉花阴》《如梦令》任选一首,配上你熟悉的音调,把它唱出来好吗?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编词编曲演唱表演等,这叫借乐抒情法

这些在课堂结尾布置的预习作业,也可以统称为趣味作业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愉快、轻松的心情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却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和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的心情中求发展,从而有效培育内驱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当然这些有趣味的作业,如果是草草布置,不讲求方法,缺乏教师的激情,师生间无法形成一种积极求知,也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在一堂课结尾时,需要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巧妙地设计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同时对作业的解题格式,完成时间提出一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予指导,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所以,同行们,再也不能让我们的课堂结尾匆匆,太匆匆了,只有抓住这个豹尾,才能为预习作业的落实,提高课堂效率这面大鼓擂上有力的一锤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J·P·霍斯顿著、孟继群等译:《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主编  赵国忠,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