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职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3

打造中职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姜云燕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324000

[内容摘要]三教改革在职业教育全面铺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为研究热点。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就要彻底改变观念,从教学内容的调拓、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控、课堂结构的优化、课堂追问及辨析学生的话语、尝试性学习及导学的结合和分层教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兴趣调控;内容调拓;结构优化;课堂追问;分层教学 

“三教”改革所倡导的“教材、教法、教师”改革会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最高化、教师教学手法最优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缺少生机,缺乏效率。那么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教师改变观念,从教学内容的调拓、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控、课堂结构的优化、课堂追问及辨析学生的话语、尝试性学习及导学结合和分层教学等方面入手,开辟一条通向有效课堂的创新之路。

 一、趣味精调控  情动而辞发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让课堂迷住学生。迷住学生,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兴趣,点燃其灵动的思维火花,让他对本不在意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迷住学生,就要精心设计突破口,或奇峰突起,或故生疑云,或巧譬设喻,“使其迅速进入高思维状态,并在思维的顺利进行中自然触及到教学的难点,完成对难点的突破。”1迷住学生,就要从文本中寻找诱人、感人、服人的力量,让学生产生共鸣,就要适时适当地引入课外资源以开辟新的教学境界。此外,教师高超的对话技巧和亦庄亦谐的课堂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即时学习状态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教师实时调控学生学习状态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激活和学习态度,成为一个自觉的主动学习者。这定然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二、内容巧调拓   引领现绿洲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文本信息包罗万象,人文味浓,如若课课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面面俱失。所以,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一个“剪裁师”,根据课程目标,本课所在的模块,本课的课型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层次,对教材内容进行挑选、提炼、加工、重组,使之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主要手段为精减、调整与拓展。单篇教学时可以对教材删枝去末,突出重点,如《听听那冷雨》可作写景散文来教、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通过感受作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理解文章的主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等。也可以把几篇有相似点且有相异点的课文组合起来联读。如《质量》《老王》两文都关注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有相似点,但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相异点,故而我摘取两文的精彩片段进行比较联读。还可以调整课文顺序,以收取更高的效益。在专题教学时,将“底层的光芒”板块调至“烈士的抉择”之前,“这样两个板块便构成了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递进式板块关系。”学生由普通人和士大夫,感受到人性的光辉、理想的执著。

当然,教学内容的精减并不等于拒绝广博。在教授《鸿门宴》时,将读本中的《垓下之围》适时引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时向课外拓展,补充历朝诗人就项羽失败之事的诗论,引导学生对项羽形象作个性化解读。但不管怎样拓展,其前提是教材资源的挖掘,文本语言的鉴赏。外来资源要始终坚持“必需原则”要能为本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实现所用。

这种对教材的删减、调整,是对教材的高效利用,是落实“三教”改革的有效手段。

三、结构妙设计  寄味于法度

  教学内容的调拓势必带来相应的教学结构的转变。马赫穆托夫说“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做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它对课堂效率产生的正负作用不可低估。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速度、知识传授的密度、思维训练的跨度、能力培养的深广度、情感渗透的力度,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处理好课堂的起承转合,疏密张弛;简单处,一笔带过;重点处,精雕细琢。同时加大学生参与教学的力度,提升课堂讨论的价值,从而实现课堂高效。

课堂结构主要有启发讨论式、抓纲拉网式、迁移创造式、板块碰撞式、整体反复式、分层推进式、选点突破式、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等课型,具体操作时,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优化的课型,细节处理上要在关键处着力,在有疑处探究,在无疑处设疑,还要关注“点子”问题,落实好重难点;关注“口子”问题,要落实重难点而寻找到合理、巧妙的突破口。

教学《项脊轩志》时,采取四步优化组合:一、初读感知,粗通文意;二、再读勾画,寻找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三、讨论品鉴,评点文句,品出平常小事、平凡场景背后的情感;如引导品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使学生认识到这三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并感受作者面对大家庭崩溃的悲痛。交流过程中,以读带评,评读结合。四、链接苏轼悼念亡妻之词《江城子》。这种结构“突出语言赏析、语言敏感能力培养的主题教学任务”

,突出了缅怀亲人的人文目标。且学生的多重朗读,随时切入对语言细致的品析,把学生引入能够提升学习兴趣,促进文本对话意义建构的指定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语文味、人文味、生活味、文化味,四味俱全。

四、追问紧出击  雕凿亮风姿

如今“对话式”教学已然蔚然成风,但是“对话”的形式是有了,课堂的低效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对话进行中教师的无作为——对话评价的单一,对话引导的乏力,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徘徊。”“学习的形式是表面,但本质还是封闭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解读深刻,对教学定位准确,有追问的意识和能力,能引领学生进一步紧扣原文,解剖其分析的不足,“走进问题的纵深,直至深挖出语言中可能的内涵因素,攀向思维的新高。”

有效的追问“要讲究教学契机的微观把握,还要讲究追问内容的艺术性,”即追问既要能够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又要能够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效应。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发现学生答问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鼓励或补充,并且对症出击、紧扣不放,机巧地将问题引向纵深。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在失误处追问,如教授《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思考第4段美在何处。学生说“透”。他的感悟有独到之处,但表述不准确,我用追问提示学生完善思维成果,学生用更准确的“晶莹”概括感受。教师还可以在模糊处追问,如上述问题,学生说出了很多答案如:清新、细致、淡雅、和谐、娇媚等,形成了一个思维的“模糊场”,所以笔者就追问:请大家做个归纳,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样分类?学生将之分三类,分别着眼于景物的描绘、情感的抒发、韵的领悟。这样就“梳理了课堂思维成果,廓清了模糊处,为进一步研读文本作了铺垫,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巧妙地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特别是在薄弱处追问,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往往浮光掠影且封闭,教师的追问、扩展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具体化。如上述问题中,有一生答“和谐”,我追问,从哪里读出了和谐?学生说,花、叶、水都很美,是和谐。我追问,怎么美?学生想了想说,荷叶作底色,荷花才像“明珠” “星星”它们相得益彰,是和谐。这样教学就丰满立体了。

还可以在矛盾处追问,以此引发辩论,把课堂讨论引向纵深;还可以在脱轨处追问,学生的话语声音并不完全是和谐的,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实际,这时教师“要对此话语信息迅速作出判断,根据其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建设性或破坏性,及时追问引导,给学生的继续对话提供理性的支撑点,把他们重新引导到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避免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旁逸挟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明辨慎点评  片言明其道

    很多教师课堂点评时,不加区别地一律表扬,造成学生的茫然无措,从而影响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明确的点评学生话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差异引导学生得到差异性发展。

教学《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谈初读感受,许多学生都说整首诗是忧伤、惆怅等。有位学生却说,以前读我就想到了家乡的河,一样的空濛,罩出一段忧愁。现在读,忧伤向心的深处延开,伴着泥土的腥味、低垂的柳条,触动心的感伤。烦闷时,我总会想起老家的渡口。

笔者及时点评诗歌唤起了她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物象----河,有情绪记忆----忧伤。其次,对于诗歌情感的体验伴随着丰富的感知,出现了复合的感觉表象---嗅觉、视觉,还有随之而来的心绪---感伤。再次,她自己的阅读心境和诗歌情感的共鸣----烦时,想起家乡。她的精彩解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与诗歌存在着契合,只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就能对诗歌进行深入而个性的解读。

如果教师能识别和评价学生的发言,必然会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积极化,引起其他学生反观自我,认识不足,“从而促进有效合作学习或有效的自主学习,引发学生重新建构内部知识和经验。”

六、学在教之先  分层展精彩

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必定要借助确有成效的方法。尝试性学习和分层教学无疑是有效课堂机制。尝试性学习“是将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各种渠道尝试解决问题,明确进一步的学习目标的方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两项作业:一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设计中的学情设计的预习式学案,二是学生自学后提出的疑问。

预习式学案的设计,内容上要呈现思维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对教材的重难点作适当的提示。形式上则灵活多样,可以文本研读、调查活动等。方式上可以个人学习、小组合作相结合。如《听听那冷雨》的预习式学案设计了三步:走近作者、基础知识、理解文章:本文标题是《听听那冷雨》,作者是从哪一节起写“听”冷雨的?“可嗅可亲”承上文哪一句?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教师根据学案的信息反馈,灵活组织教学,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分层教学则是教师根据对全班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和分析,将之分成ABC三个层次,然后再判定出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如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文段语言的品鉴是难点,可以进行分班交流,而作者的情感基调则较浅显,可放手让优等生独自学习,对中等生进行“半扶半放”,而对学困生进行帮扶。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除了上述方面外,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正确处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活动的形式与成效、教学手段的新颖与实用,多元与导向、学与导、能力与知识、体验与点拨等关系。然而不管使用何种方法,教师始终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要的是骨子里受用的“实”,而不是面子上好看的“苗”,唯有这样,课堂才不再是固定的先验跑道,而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开放性、非预设性和创生性。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人的能力、涵养人的情操、点化人的心灵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⑴⑵《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雷玲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⑸《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济南教学研究室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⑾《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01、06、09期

⑺⑻《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3、4期

⑷⑹⑼《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7期

⑶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4期

姓名:姜云燕(1982.11)女,汉,浙江衢州,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