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浅析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李东旭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审计局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0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财政预算逐年递增,但却存在着资金使用率较低,缺乏监督和资金链过长等问题。因此,对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财政预算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问题方面着手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财经秩序、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纷纷加大了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把握评价部门预算执行标准、缺少评价标准体系及部门行业评价专业性强等问题却给审计人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这里,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就当前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的难点进行分析,并围绕解决方法提出几点意见。

一、全面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预算决策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促进财政政策提升效能,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预算决策有评估。各级各部门要对新增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要条件,未按照要求开展绩效评估的,不予安排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的对象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需安排财政预算资金的拟新出台的重大项目(政策)。事前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绩效目标合理性、项目或政策设立的必要性等。

(二)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编制环节要同步编制绩效目标。

(三)预算执行有监控。按照“谁使用资金,谁开展监控”的原则,各部门是实施预算绩效监控的主体,定期实行“双监控”,发现问题要分析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绩效运行监控结果。

(四)预算完成有评价。绩效评价分为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三种方式。单位自评是指预算部门组织部门本级和所属单位对预算批复的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部门评价是指预算部门组织开展的绩效评价。财政评价是财政部门对预算部门的项目组织开展的绩效评价。

(五)评价结果有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奖优罚劣,直至取消资金或项目。

二、当前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未形成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目前,大多数职能部门尚未建立针对其行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即使少数行业、部门、项目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因其指标设置较为粗放,评价结果可比性不强,必然影响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加之绩效审计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因人而异,因此造成绩效审计结果成效不明显。同时,部门资金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长远效益及难以直接量化的经济效益,这也对制定合理的绩效审计标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事前绩效审计关注不够。当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内容偏重事后评价,对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关注不够。审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果,缺乏对过程的控制,不能完全实现有效的动态监督。多数管理部门采取整改措施也是在资金使用出现问题之后,因尚未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整改容易流于形式,无法从源头规避风险或问题的发生。

(三)缺乏专业的绩效审计人才。目前在进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时,审计人员能力与相关需求存在差距,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基础薄弱。大多依靠审计人员主观评价判断指标的权重,审计把握不明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对项目业务的不熟悉不了解,从而不能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已经成为开展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的一大制约因素,影响了整体工作的深入推进。

三、加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逐步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审计人员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深入资金使用部门开展经营活动各项流程,如项目材料采购、管理费用支出、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等,根据部门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标准的支出明细。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可获得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评价标准应易于量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量化后的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打分、综合评价,最终得出整体的评价意见,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绩效事前事中审计。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应以事前、事中审计为切入点,通过理清财政资金使用脉络,找准相关政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提供合理的审计意见,促进被审计单位即审即改。同时,推动绩效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促进建章立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通过审计规范和改进部门的资金使用流程,达到提升绩效、改善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转变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坚持把绩效理念寓于审计工作,紧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要求,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及考核情况审计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审计工作方案,不断加大对支出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审计监督力度。通过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财政资金执行率、结转结余资金使用、往来户资金清理盘活使用情况进行筛查分析,重点关注重大项目资金绩效目标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结果评价、结果运用情况等。

  (四)开展结合型绩效审计。近年来,随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推进,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往往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步进行,这为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结合型财政绩效审计,以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吸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开展民生性、环境性的绩效审计调查,既可以创新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又可以拓展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推动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

  (五)加强专业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绩效审计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队伍建设得好不好。目前,绩效审计工作中的审计人员多以财会专业为主,对于数据、统计、资环等领域较为陌生,要切实把绩效审计队伍建设作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多方力量,集中业务骨干充实审计绩效评价队伍;要完善业务培训制度,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工作调研、业务交流等形式,对预算部门和相关人员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增强其对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知识培训,跟进学习《预算法》、《审计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储备,提高实际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性强的项目,可以聘请专业人才和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加入,对专业问题进行研判,内外结合,以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