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优化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3

融资担保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优化对策研究

陈双

辽宁省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1

摘要:本文以融资担保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融资担保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优化融资担保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融资担保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大量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偿债能力及偿债意愿明显降低,导致融资担保行业代偿规模持续上升,整体风险水平持续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融资担保行业财务风险,强化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对实现融资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融资担保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1.1收入来源单一,盈利能力较弱

融资担保企业收入主要来自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其中保费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大多数融资担保企业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响应2019年国办发6号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融资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维持较低费率水平”要求,担保业务收入只能弥补业务开支,没有盈利空间。

1.2缺乏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不足

目前,融资担保行业的风险分散渠道缺乏,除少数机构建立了再担保机制、财政风险补偿机制和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外,大多数融资担保机构发生风险及由此产生的代偿损失基本由

自己承担,缺乏长期有效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行业风险分散机制不足。

1.3代偿追偿压力大,风险拨备覆盖不足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业不良贷款大量增加,导致担保代偿金额急剧上升,风险拨备覆盖严重不足。受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影响,局部地区企业逃废债现象多发,担保机构代偿后追偿难度大幅增加,代偿回收率急剧下降,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1.4不良资产变现困难,资金流动性差

由于追偿周期长,法律程序繁杂,大部分融资担保企业不良资产处置不畅,企业资金不能有效周转,资金流动性大幅降低,资金压力急剧上升。

2.融资担保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外部原因

融资担保企业的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合作银行和担保客户。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大量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导致担保企业风险持续上升,代偿事件不断增加,担保企业面临较大代偿压力,部分担保机构因失去代偿能力经营难以为继。从政府政策来看,国发[2015]43号文、《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及国办发[2019]6号文虽确立了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提出了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政策安排,但资本金注入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代偿补偿机制、尽职免责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等尚未完全确立,融资担保企业客观上存在干得越多、赔得越多的现象。从合作银行来看,在现有的银担合作模式下,担保企业为债务人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风险,贷款风险集中于担保企业。银行对受保企业的考察和评估流于形式,部分银行甚至会转嫁不良贷款,加大了担保企业的代偿风险。从担保客户来看,融资担保定位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多为次级客户,低收益与高风险的不匹配,势必对融资担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2.2内部原因

融资担保企业的内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管理体系和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内部管理体系来看,融资担保是高风险行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行业的生存基础。目前,仍有部分融资担保企业风控手段落后,依然处于传统人工业务处理阶段。面对不断增长的业务规模,信息科技系统建设滞后,数字风控能力不足,直接导致风险预判和预警能力缺失,企业经营风险持续集聚,进而引发财务风险。从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来看,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辨识能力,未能对财务风险做出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导致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3.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3.1融入更加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融资担保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全面的内容,兼顾多方面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共同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对此,企业应从资金运用、计划控制、政策控制、担保费率控制等方面加强综合管理与内控工作,强化制度的精细化与综合管理。例如在资金运用控制方面,融资担保企业需要重视自身的资金使用与配置,客观评估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利用相关指标完成风险抵抗力的评估,明确自身的经营机构,确定出不同项目的担保限额、不同担保金额对应的业务比例关系,多角度控制资金的使用。计划控制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计划控制需要与相关的风险指标相对应,如果融资担保过程中相关业务的风险较高,并超过计划控制范围,此时需要及时做好调整,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融资担保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重视不同政策的学习与研究,了解相关政策对融资担保企业的规范作用,分析其对融资担保企业内控的影响。通过将更多指标融入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中,便于多角度强化内控,提升管理,避免内部控制不到位对整个管理与内控效果产生影响。

3.2改进风险评估体系

不同融资担保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及时对风险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并组织管理部门、运营部门、内部控制部门等共同参与。风险评估体系在改进过程中,需要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进行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评估的系统性。融资担保企业在业务开展中可先从政策、经济、行业景气、法律等方面评估,然后再从消费者需求、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经济环境因素等方面实施风险评估,之后进一步通过SWOT分析、企业相关报表、非财务信息等在微观方面进行风险评估。针对不同客户均应按照上述三部分进行风险评估,多角度评估融资担保风险、客户自身风险以及贷款后的资金使用风险等。考虑到融资担保企业自身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风险评估体系中可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保证融资担保质量,降低融资担保风险。

3.3健全信息沟通体系

针对融资担保企业在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沟通体系不健全问题,应逐步健全信息沟通体系,促进融资担保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融资担保企业需要同时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客户、相关咨询机构等建立沟通,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核实,以增加信息数量以及可信程度。信息量的增加有利于金融担保企业综合更多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客户的相关信息以文字、影像资料等形式加以保存,并授权内相关部门做好审核以及后续跟踪。信息沟通体系建立中需要及时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加快部分用户资源等数据共享,依靠信息沟通体系,对客户的有关信息从多方面做出评价与对比,保证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及安全性,避免提供虚假信息或者扩大自身资产等增加担保额度。

3.4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担保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传统金融业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体现为思维、理念、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融合。新形势下,担保企业逐步以资本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增强科技赋能是担保企业提高服务能力的必然方向。通过科技植入担保业务,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担保的范围,提高服务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敢保、愿保、能保”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分别从项目初审、受理、尽调、部门评审、风险评估、审保会决策、合同订立、保后跟踪、风险识别预警、风险处置等方面进行科技要素的植入,构建动态智能担保模型,科学地分析项目的潜在风险。在风控上,实行动态管理,多角度、实时动态显示项目运营情况,自动分类给予“黄牌”警告、“红牌”限制等措施,全流程全方位预警风险,依据风险最新控制情况实时调整预警级别,确保担保风险降到最低。

3.5内控监督机制的重构

部分融资担保企业还需针对自身情况要重构内控监督机制,强调内控监督的动态化管理。不同融资担保企业可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便于在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后持续加强跟踪与监督。通过持续监督及时发现并动态评估不同客户的相关风险,进而及时做好与客户沟通,降低企业融资与担保风险。另外,企业在重构内控监督机制后还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强对用户相关资金使用的跟访与了解,尽早发现客户在融资担保后相关资金使用或整体偿还风险增大,及时止损,防止客户无偿还能力或者恶意侵占,拒不归还等风险。

3.6依法依规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严格执行《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四项配套制度。一是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建立健全融资担保项目受理、立项、尽调、评审、保后管理、代偿、追偿等方面的业务规范以及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二是严格执行条例中关于担保责任余额、担保集中度、关联方交易的限制规定;三是按照规定经营管理各级资产,融资担保企业应当建立动态的资产比例管理机制,确保资产等各项风险指标符合规定比例;四是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量担保责任余额,及时足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确保融资担保企业保持充足代偿能力,保障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

3.7聚焦主业,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

小微企业和“三农”是融资的弱势群体,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难点。融资担保企业应按照国办发[2019]6号文的相关要求,聚焦主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下沉支小、支农服务,切实缓解普惠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经济环境大势所趋。条例规定,“融资担保企业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对主要为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融资担保企业,前款规定的倍数上限可以提高至15倍”。同时,对单户规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借款担保和单户规模200万元以下的农户借款担保,在核算担保责任余额时按75%权重计算,这意味着担保企业可以以有限的资金开展更多的业务,增加收入。

4.结束语

现阶段融资担保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融资担保企业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同风险特点,依靠内控机制增强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融资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期间,需要对自身的现状有足够认识,积极对相关部门、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等加以优化与改善,并从多角度落实对客户信息、客户贷款使用等监督,督促客户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动态做好风险评估与管理,全面降低自身风险,促进融资担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雅露.融资担保企业发展的问题探讨[J].辽宁经济,2020(6).

[2]张顺.化解融资担保企业财务风险浅析[J].中外企业家,2019(4).

[3]曹敏.QDCT融资担保公司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业,2022(27):120-122.

[4]吴宗圣.全面预算管理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中的应用[J].投资与创业,2022,33(17).

[5]茅丹凤.论融资担保公司准备金的会计核算及管理[J].审计与理财,2022(09).

[6]龚月溪.融资性担保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