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

姜南雪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铁岭工程勘察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同时也比较脆弱,很容易因盲目开发而遭到破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和修复,同时,一些地方也因为缺乏专业的保护策略和科学的规划论证,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传统村落进行翻新,用现代元素替代历史文化元素,导致不少传统村落建筑遭到破坏,人文价值逐渐消失。

关键词: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地理信息平台

引言

传统村落是乡村的独特类型,是农耕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如总书记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中指出的,“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然而,当我们今天大步跨向现代文明时,由于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年代久远和自然灾害、传承和保护意识不强等各种因素影响,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不加快予以保护,其中蕴含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将无可挽回。事实上,在当前城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正进入一个活态型的理性发展阶段,其保护与发展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1传统村落的概念

“传统村落”的定义是指在民国以前就已经出现的,且具有自身独特风俗并至今仍然被传承,服务于广大村民生活中的村落,是我国对于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的一种特殊命名,其作用就是为了显示村落在文化方面的价值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传承。传统村落是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融合起来,然而又不是简单的“1+1=2”的组合。它兼具二者特性,保留斑驳而丰富的乡土建筑与历史景观风貌,同时又留存大量的俚语方言、宗族传习、乡风民俗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村落并不是传统的“文物保护单位”而是不断演变发展的活态立体遗产,是我国社会构成中最基层的单位,同时其也面临着村落如何保护和传承以及怎样更好的发展的难题。

2传统村落地理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传统村落地理信息数据内容丰富,包含具有村落空间位置和特征的空间数据,以及表达村落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特征的多种媒体形式的属性数据。传统村落地理信息平台主要是针对以上地理数据而建,是以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为支撑,传统村落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面向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开放性平台。建设传统村落地理信息平台首先有助于传统村落永久保存。通过数字化地理信息技术把传统村落的地理信息录入到平台,更为详尽、系统地采集保存村落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等数字信息,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其次还可以满足多主体协同管理需要。多主体协同管理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消除组织间的界限壁垒。地理信息平台是按照公众的思维设计、使用及管理,充分发挥了人人都能使用的优势,使平台得以发挥其协同管理价值;能够助力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途径

3.1遗址建筑信息数字化采集与灾害预警

集成天地联合遥感测绘、三维立体扫描、复杂环境中古建筑探测与判别等技术,研发革命遗址建筑信息自动采集系统,该系统包含环境、渗漏、位移、变形、振动、风速、沉降、水位、木材含水率、温度、烟雾、白蚁预警传感装置、无线信号发射装置、信号处理模块、监控终端。通过监控终端实时监控传统村落环境与建筑状态,并进行风险识别和预警,对传统村落进行安全性动态监测。一旦发现白蚁、渗漏、偏移、沉降、火灾等建筑安全隐患和强风、强降雨、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终端可自动发布预警提醒,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等形式第一时间将警示信息和处置预案发送至相关责任人,并提供受监测对象的周期性监测分析报告,为管理单位提供受监测对象的病害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精准定位病因,并给出处理预案,极大地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节约革命遗址日常维护和健康监测工作所需人力、物力。

3.2搭建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村文化遗产资源出发,采用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通过对桐口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村落与潇贺古道的关联性,3个维度的整理分析,总结出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桐口村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将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数据库的结构模式与组织形式,建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对村落现有的传统建筑、文化遗址、村落环境、节庆民俗等信息运用类型学知识进行学术分类编号,并逐一录入储存。科学地搭建桐口村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利用保存的数字模型信息,可以对村落现存的古建筑民居等文化遗产进行复原与修复提供服务,并为村落的规划与景观设计提供数据支持,还能将桐口村文化资源更好地储存与共享,促进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3.3遗址信息数据智能分析与数字档案应用

针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自动优化,优选出适宜点云数据的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研究三维扫描数据向AutoCAD矢量工程图转化的高效方式,并利用置换贴图技术改变传统数据压缩思路,利用降维手段提高建筑数据压缩比,使其适用于整个传统村落的调用、呈现与研究应用。构建建筑单体、传统村落、县区三级革命遗址数据档案库,该数据库包括可以即时调用的地方历史沿革信息、规划信息、地理信息、红色故事、历史建筑信息等资源类型,完成了传统村落及其中革命遗址的数据标注、语义索引、知识化等关键参数的系统构建。资源格式包括文字、图片、三维地形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图纸、音视频等类型。

3.4数字规划与保护

将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村落的现状调查及保护规划当中,宏观分析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可真实地反映出传统村落的发展状况,生动地描述进而模拟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库的数据支撑下,以规划业务为主线,采用GeoDesign为设计工具,构建传统村落“规划一张图”是传统村落数字规划的有效途径。而在规划管理方面,则可将规划信息上传到平台中,可实现村落的规划公开,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与透明度。除此之外,还可建立传统村落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平台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手段,获取村落建筑、环境、文化、设施等信息,预测村落发展前景,并及时制定相应策略,形成保护预警机制,以推动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身的文化底蕴,结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通过规划引领,推动传统村落活态传承,振兴乡村经济,让传统村落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梦杰.中国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J].大众科学,2020,(06):12-15.

[2]宋桂涛,赵玉奇.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J].大众科学,2020,(06):16-19.

[3]姚珏,张晗,杨榕,张群,王娅妮.浙东偏远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数字化活态保护——,2019,4(12):6-9.

[4]章天成,曾灿,毛凤仪,黄柳倩,彭竞霄,章建鸣.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定与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兰溪古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1):93-94.

[5]胡建华,李洪涛,周延飞.鲁西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模式[J].文化学刊,2018,(1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