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德久,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聚能德久,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张耀

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港 537100

摘要:早期在教学的时候,很多家长觉得教育工作是教师的事儿,自己只需要为学生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即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显然,这一理念存在问题。为此,教师就需要积极和家长展开沟通,引导其一同参与到育人活动之中,打造育人共同体,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概念,探讨了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并对于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时代;家校合作;协同育人

引言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教育工作对其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家长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观念和道德品质。因此,学校教师就可以和家长们一同努力,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状况,有效开展教育工作,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概念

现如今教育行业包含三类系统,分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说明家长们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家校协同意味着家长和学校一同合作,促使两个教育角色能够联系在一起,彼此支持,一同合作。学校在日常教育时能够得到家长们的支持,而家长在育人时也能得到学校的支持。长此以往,学生们就能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成长,进而做到全面提高。

二、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

现如今教育部针对初中学生教育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各个初中院校专门建立学生和家长联系的机制,通过相互配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各个家庭的条件的差异,使得学生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为学生们提供完全一样的教育内容,自然很难覆盖到所有学生,导致教育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而在进行协同育人之后,教师和家长就能合作,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状况,为其提供针对性教育内容,促使其持续成长,为未来的个人发展提供帮助[1]

三、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方法

(一)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1.依靠校内外理论建立指导团队

通过引入校外团队以及家长志愿者,并将其和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团队组合在一起,共同建立家校协作团队。为了保证教育效果,可以对其进行分工,设为四个团队。

一号团队的人员以教育学院、科研院所、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机构的人员为主,几乎都是一些在学生教育方面有着大量经验的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在学校内部举办讲座活动,传递教育思想,亦或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对家长们进行指导。

二号团队的人员以党政人员、德育干部为主,主要负责对教育部颁布的政策内容予以研究,并思考学校未来的办学方向。

三号团队的人员以班主任、德育干部为主,主要负责和学生家长们展开深入交流,交换彼此的想法,传递教育理念。同时还要组织一些家庭教育活动,以此为家长们进行指导。

四号团队以具备丰富教育经验且有着一定初中教学知识的家长为主,在各个班级的交流群中,帮助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类教育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以此促使家长们的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基于需求差异进行家庭指导

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因此学校在对家庭展开教育的时候,理应时刻贯彻“按需而行”的基本理念。根据家长们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分类,之后再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群体交流以及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教育指导。

例如,这些年教育部提出了“双减”政策,要求降低学生们的作业和教育负担。为了能够有效做好家长工作,学校就可以专门举办主题为“做好孩子成长中的共同助力者”的线上家长会。学校内部的德育人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切入,与家长们展开交流,分享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引导家长们转变个人态度,调整教育方法,以此更好地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帮助。通过长期努力,家长们对于家校协同就会产生全新的认知,从而愿意参与其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二)家校共同开发课程

在学校育人工作中,课程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渠道。学校理应对德育课程予以重视,做好开发工作,在挖掘原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融入进来,统筹各项专题和主题教育,打造一个具有较强针对性特点,且能完成学段连接的全新德育体系。在该体系里面,具体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成长体验以及成长滋养。

例如,在对成长滋养的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学校理应安排学生们家长们一同参与进来,从两个层面展开课程设计,也就是“自护成长”以及“无围墙教育”。其中,“自护成长”的课程参照初中三个年级的学段,设置不同的育人目标和主题。像是初一学生以安全教育为主,初二学生以健康教育为主,初三学生以法治教育为主,以此帮助学生们不断提高个人能力,相关知识内容还可以和初中思政联系在一起。而对于“无围墙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博览、世界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具有能力的家长作为临时讲师,参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主题,以此开发一些全新的教育课程,分享自己的经验。由于内容具有创新性和生活化特点,自然会得到普遍家长的认可,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

[2]

又如,在开发家长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家长课堂”的模式。内容主题明确,涉及多元化方向,结合学校日常课程和年级分配,让家长们自主参与,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动态化教学内容。学校管理者不会直接决定课程内容,但为了确保育人方向不会产生偏差,需要对各个课程展开审核,直到通过后才能予以批准。在这些课堂中,参与演讲的人不但是各个学生的父母,同时也是内容的亲历者,因此对广大学生自然会有着非常强的亲切感,可以有效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促使其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所了解,并尝试自主规划。不仅如此,家长们通过长期参与之后,自身教育责任感也会被激发,明白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开展多元沟通方式

除了开展家长课程之外,学校还要引导家长们参与到家校委员会和志愿团里面,以此为学校提供各种检验,从而能够一同投入到治理活动之中。为了能够鼓励家长们参与,提升共育的效果,学校便针对家校沟通设置了诸多途径,并确定了行为准则,以此保证合作的流畅性。

例如,在每周二的下午,学校专门用半天时间作为咨询日。家长们在预约之后,与学校干部进行交流。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个邮箱,接收家长们的来信,并做到每个信件必定回复。依靠网络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里面设置《校园心育报》,定期发布文章,传递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们进行学习,提升自身教育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置“校园因你而美”的奖,提名者包含学生、家长、教师等。在第一个学期之中,由学生进行申报,班级进行评议。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所有评估都注重发展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而且还能让家校关系得到促进[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我国教育格局出现了诸多变化。学校理应将家校育人作为核心部分,时刻紧跟时代的要求,贯彻“聚能德久”的基本理念,有效开展家校共育活动。通过长期努力,家长们就能一同参与到育人活动之中,积极和学校进行配合,为学生们提供服务,进而促使学生们的整体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志洁.聚能德久,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12):38-40.

[2]侯天放,高慎波,李秀绒.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长江丛刊,2020(20):00037-00041.

[3]刘金松.新时代"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区域实践与未来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2(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