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军士生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定向军士生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陈佳兴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125001

摘要:定向军士人才培养以成效显著、成绩突出等特点,成为近年高职教育的一大亮点。由于军士的特别身份、特种作用和特定需求,为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定向军士生培养体系,本文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探索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为部队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打得赢”的军士人才。

关键词:定向军士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一、引言

随着军士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军士逐步成为部队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在实战化训练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一支听党话、跟党走、能打仗、打胜仗的军士队伍,提高军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以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部队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军士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应运而生,集中体现了“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

二、定向军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与原总参谋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指出通过全国普通高校高考录取专科层次学生,由地方高职院校培养2.5年,后由部队院校或训练机构培训毕业后到部队服现役。在这种学制下,第一阶段在院校进行2.5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使学员形成基本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第二阶段在部队进行0.5年的军政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提升学员的军人政治意识和军事职业技能。

目前招收的军士生均为“00 后”,大部分学员自主意识较强、兴趣爱好广泛,自律性较差、体能相对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科技及人文素养方面有待加强,需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定向军士生具有学生和准军人的双重身份。首先,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成高等教育,获得相应学历。其次,军士生不同于普通学生,在校期间,在完成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完成由普通青年到一名合格军人的初步转变。

三、定向军士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定向军士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专科学历和军士基本素质,德、智、军、体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具备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技术保障,完成某些特定的专业技术工作;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组训和管理能力,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作战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定向军士生与军队院校在部队招收和培养的军士生有所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宣传发动有缺失

定向军士生公开宣传发动还不充分,社会对定向军士生的关注度、考生报考的热度与招生计划的增长速度还不匹配,不少考生家长逼迫考生填报定向军士生志愿。究其原因,一是各地往往热衷于义务兵,而忽视定向军士生。二是各地考生报考定向军士热度不均衡,甚至“冷热反差”严重。三是院校普遍重视属地宣传而忽视外省宣传,很多考生不愿意出省就读,导致定向军士生录取出现“本省热、外省冷”的现象。

(二)学生身份管理有疑问

定向军士生具有普通大学生和准军人的双重属性,由此带来对人才培养的两种定位——“重技能”和“重军事”。因此,既应具有大学生的高素质,又应具备军人的硬作风,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其成长发展必须同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军事人才培养规律。院校对军士生实施军事化训练和管理,是军事素质养成教育的需要;对其配发相应军装和被装,也是军人身份认同教育和军政教育的必要。但是,军士生在校学习期间着军装又属“违法”行为,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引发“涉军”舆情;如果军事训练养成不正确、行为习惯不规范,反而造成入伍后纠正困难。

(三)学习作风不够扎实

一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在中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学员体质体能素质普遍不强;又由于定向军士生录取计划急剧增加,导致高考分数相对偏低。二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学员认为定向军士生就是“保险箱”、入校等于入伍,没有就业压力,缺乏学习动力。三是职业认知不清。入伍目标不明确,专业理论学习不深入,技能基础训练不扎实。四是心理波动较复杂。部分学员入学入伍动机不纯,抗压能力不强,军人作风不硬,军政素质欠缺,甚至出现自我故意淘汰的心理。

四、定向军士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讲话上指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一重要论述点明了,军队是要打仗的,军士生必须树立“为战育人”鲜明导向,要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军士人才。

(一)加强培养质量控制

院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考生报考数量;划定录取控制线,从源头控制兵源质量;完善录取计划省市调节制度,使军士生计划向优质的生源省市合理流动;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用好传统、红思想、正能量加强军政思想教育,使学员“要身体入伍,先思想入伍”;落实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严抓学员学风建设,建立竞争淘汰制度,严格军士生淘汰标准,增加竞争补充和公示程序,建立入伍前综合考核制度,保证入伍质量。

(二)创新军士培养理念

吸取国防生培养的经验,使定向士官生克服心理落差大,强化安心服役思想。根据部队需要,创新理念和改革培养模式,避免军士生到部队“留不住、用不上、打不赢”。在人才培养上,要牢牢把握定向军士生“为军为战”的鲜明导向,保持军事特色和职教特点,把高职教育最好的资源用于定向军士生培养,把高职教育最好的学员输送给部队;结合本土红色文化常态化开展以从军报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革命历史教育和日常实践教育激发学员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

(三)改进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聘任教官制度。定向军士生是“流水的兵”,院校是“铁打的营盘”,教官是教育教学和训练管理的“火种”,军地联教联训最重要、最需要的就是培养一支有部队经历的教官队伍。同时,完善服务保障制度,积极联系地方兵役机关帮助解决军士身份、着装、被装问题;建立部队跟踪和信息反馈制度,到部队收集学员入伍表现和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并向院校反馈,形成质量管理“闭环”。

(四)打牢军事素质基础

依据对“准军事化管理办法”,加强定向军士生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学员的日常行为,培养正直守信的品格、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志。一是准军事化管理常态化。从早操、内务、就餐、上课 、体能训练和晚自习等方面强化量化管理和考核,实现准军事化达标管理,定期开展寝室内务管理、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体能训练日常化。辅导员每日坚持带领学员参加训练,严格考勤,严格要求,对未达标的学员进行强化训练,使学员的体能稳步增长。三是军政素养具体化。积极开展军事体育竞赛、军旅讲堂等比赛型和共建型的文体活动,以国旗班、合唱队、青社团等实践活动为依托,增强学员的身体素质,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和拼博精神。

五、结束语

培养符合部队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是实现强军梦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坚持“为战育人”鲜明导向,集聚部队和地方院校优质资源,不断优化军士人才培养机制,解决新时代定向军士生的发展要求,实现院校培养与部队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培养学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军事素养,努力打造“政治合格、打赢需要、上岗顶用、部队欢迎”的优秀军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