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非遗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李鸿鸽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博物馆作为文物古迹的典藏场所和向公众展示艺术文明的殿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展示人类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主要平台,又需要不断吸引大众走进博物馆去认识传统文化、理解历史。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形式相对单调,大多采取单方面的信息传递模式,大部分参观者都处在静止接受信息的状态,难以产生共鸣。基于此,对非遗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语境;博物馆;展示;设计

引言

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陈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旨在保护、传承人类文化,并基于对藏品的展陈,向社会大众提供历史、精神、文化宣教等方面的服务,增进人们对自然和人文历史的了解。

1非遗博物馆展陈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是指通过与公共相关的由传承人相传的、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社会中扮演着无形财富的地位,有社会人文美学等价值,而且还是现代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总书记曾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传是我国千百年来凝结成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千年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记忆,非遗博物馆作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质空间能够反映非遗的文化历史、生产方式、风俗传统以及发展过程,能够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我国大多数非遗博物馆目前存在展示方式过于同质化、程序化和模式化的问题。展示方式大多采用扁平化的文字信息展示,给人以冰冷的感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不应该是“死”物,而应该是作为来源于我们生活和记忆中存在的活态化的东西和我们的情感连接在一起的。它应该是热情的、有温度的和观众的情感意识态度所紧密相连的。

2非遗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

2.1V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目前己有较多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从理论上探索了VR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从传统博物馆时空特点分析,指出VR技术拓展了博物馆空间多维性、延伸性和融合性,能较好地解决博物馆展品设计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VR技术引发从“呈现文化”向“模仿文化”、从“静态展台”到“交互观展”、从“人在馆中”到“人馆分离”的传播场域,从而改进了传统博物馆固有的参观方式和展览条件。将V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不仅在理论上发展迅速,而且也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建设项目值得推广。例如:(1)模仿现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环境的虚拟漫游多点互动项目,包括对馆藏文物的虚拟展示、实体展厅的网络在线展示。(2)构建现实中不存在的、由人主观构造的环境。博物馆虚拟的古代遗址复原展示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历史遗迹和文史资料等片段信息构成,既有真实存在的,又有虚构的。

2.2展示中的视觉

陈列展示是一门视觉艺术。与电影观众不同,游览观众可以随意寻找观赏的角度和位置。因此需要设计师在展厅有限的空间环境里,设定出最优路线,让观众进行有序参观。设计者利用博物馆展厅中的地板、墙面与灯光等进行交互设计,合理地进行空间分流,灯光的设计能够实现在亮度和色彩等方面的改变,营造参观气氛,让参观者具有新鲜感,增加其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参观路线设计人性化。人总是习惯先看左边的事情再看右边的事情,也习惯先看到上面再看下面的,所以在展示内容的排序上,也应符合人的视野运动特点,在平面布局次序上也常按照顺时针方位进行。在人的视野体系中,由于视野的水平方向运动速度较垂直快,因此按上下排版的顺序参观时比按左右编排的顺序参观时更易于疲劳。在展线的设计上,也要尽可能减少参观者走回头路,以让参观者最省体力并获得最佳视野体验,以实现较好的观展效果。照明设计更加人性化。通过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的人工光照明设计,在不破坏文物保护的前提下,运用光去营造更为舒服宜人、便于展陈的公共空间氛围,给参观者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在充分掌握了人类对灯光强度的需要程度以及人类的视觉习性后,对光源、灯具等材料进行合理选用,以及对光的照度、光照均匀度、颜色、眩光程度等各种因素加以考察与分类,从而尽量避免晕厥感和不适宜人类的光源,在视觉效果处理方面则尽量避免视错觉,以此实现了既保存展品,又可以实现视觉审美效果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陈列中的环境光、重点光、装饰光等三种不同的功效照明与视觉效果,实现了人性化的设计。

2.3丰富空间叙事语言

在非遗博物馆空间当中,丰富空间叙事语言即对整个非遗博物馆的空间进行修饰,对于整个的空间美学的处理、空间意境的创造、周围环境的处理等一系列进行设计与营造,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够切实影响观众在整个场景中的切身感受,对于整体空间、光影、材质、色彩以及图案之间的运用可以创造出来多样的空间艺术效果。例如在空间的分割上,不同的空间尺度的分割以及整个空间的参观流线的布置会给予观众不同的体验。非遗博物馆中的叙事内容可能比较庞杂,那就可能需要多样的空间处理设计以及多种组合的参观流线。重合、交错、复合等不同的流线都能在不同的视角上给予观众不同的体验。光影的明暗变化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能够达到渲染空间氛围,烘托场景主题气氛,营造光影的艺术效果,观众通过视觉感官体验光影所带来的魅力。材质也能够在视觉以及触觉上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如混凝土能够给人以坚实极简的感觉,木材的使用则会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玻璃幕墙则会给人以纯粹通透的感觉,这正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的情感意识的表达,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2.4基于信息化技术突出对博物馆文物藏品内容的展示

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博物馆展陈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要做到技术为内容服务。为此,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可在文物藏品展示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字影像技术、体感交互技术、电子沙盘技术,以及全息投影技术等的综合应用,突出对文物藏品的内容展示。不过期间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要首先确定展陈设计针对的目标人群,根据不同人群的认知需求,提取、制作专门的信息化展示内容,增强对不同层次、类型观众的吸引力。第二是应当明确文物藏品展陈设计的主题,根据主题规划信息化的展示内容与元素,突出展示的重点内容,使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与文物藏品展陈设计相得益彰。以山水古画文物藏品的展陈设计为例,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古画所描绘的景色创造为一个虚拟的空间情景,然后通过虚拟现实、现实增强或是全息投影等,将这个情景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深处画中一般,可以在画中游玩。从中更加详细的了解画作的内容,领会画作的风情,尝试体会作者在会这幅画时候的思想情感等等。这样一来,就将信息化技术很好地与展陈设计结合了起来,并凸显出了展陈设计的内容。

结束语

在兼具历史文化传播、公共教育职能的博物馆中,其文物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中,应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文物保护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晋静.我国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刍议[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0):84-86.

[2]张曼,曾斯平.“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5):47-59.

[3]张娜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艺术时空,2019(05):60-66.

[4]郭文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5]费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阐释与表达[D].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