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域下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3

全民健身视域下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探究

陆长英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摘要: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和人们对健身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国家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为人们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文章结合国家政策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概括了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7个方式及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5个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人们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和激情,提升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全民健身;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建设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明方向。《意见》提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体育作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绿色发展应成为重要的转型方式之一。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发展,人们参与健身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在宜景、宜休闲、宜运动的优美生态环境中为人们提供更高级的生态化的公共体育服务成为时下重要的服务体系建设之一。

1.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保障群众体育权益的重要举措。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导下,在优美生态环境中建立完善的、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1 国家政策大力引导。 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全体人民身心素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以指导。从2019年8月到2022年3月,国家先后出台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均要求建立完善的、更高水平的、绿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安全的的健身服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体系建设上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详细任务,各地生态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2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已经并将持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摆在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突出位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为市民提供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这不仅是全民健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1.3 城市发展需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的人口也随之不断增长,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下降、市民对体育活动多样化、专业化的需求无法满足,体育服务水平下降等。因此,要保证城市绿化率,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市民对体育多样化、专业化、休闲化的要求,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必由之路之一。

1.4 社会发展需要。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对各类人体育权利进行保障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给市民提供高水平的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府为民办实事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实现体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生态化体育体系建设可以增加人们就业的机会,比如,可以在体育公园中增加各种商业设施,为群众提供商务服务点,为更多的人提供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工作的机会。同时,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保驾护航。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生态体育注入更多新元素,可以将原先单体育设施功能中,增加音乐、视频等元素,提升体育设施功能。

1.5 群众健康需要。体育是增强身体技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对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为人们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吸引更多的人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快乐、幸福和健康。

2.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事关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人民健康,各级政府都在结合各自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市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等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投入到体系建设中来。

2.1 加强体育公园建设。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体现的是人、体育、环境之间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是全民健身的全新载体。美国纽约市、英国的伦敦市以及新加坡等国家的的体育公园建设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典型范例。作为国际生态体育城市之一,纽约在生态体育资源的利用上表现突出。纽约的中央体育公园依托其大面积的湖泊、丛林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兼建有大小球场30多个,大型溜冰场2座,还有儿童乐园等,成为散步、骑行、慢跑和溜旱冰的极佳选择,公园也因此被誉为跑步者的天堂

[2]。英国伦敦的伊丽莎白二世奥林匹克公园是19世纪以来英国新建的最大的体育公园。2014年,新加坡建成了亚洲首个集体育、休闲、生态、娱乐为一体的、面积达35公顷的新加坡体育城,为市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在此影响下,2022年5月,广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广西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广西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广西将新建或改扩建100个体育公园,政府投资新建的体育公园鼓励向公众免费开放。

2.2 体育与文化的结合。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俗体育中展示出来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中熠熠生辉,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体育报(2021年2月1日)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将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项目结合起来打造,比如,在柳州市融水县建设了民族体育公园斗马场、芦笙广场,在三江县建设万人斗牛场、侗寨鼓楼、福禄花炮广场等,这些场所既是民族体育的竞技场,在融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中,这些场地也变成了城市的地标,现在已成为广西闻名的民族体育活动场地。

2.3 品牌赛事打造。品牌赛事或标志性赛事是城市的宣传名片,是向世界展示本地优美风景、风土人情的极佳机会。因此,各地都努力的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比如,拥有近120年历史的环法自行车赛,有着“活文物”的美称,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欢。2022年环法自行车赛从丹麦的哥本哈根出发,途径比利时和瑞士,最后在法国巴黎收官,距离总长3328千米,途中经过山地、丘陵和平地,景色美不胜收。品牌赛事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通过比赛完美的向世界展示当地的风景和历史文化,促进了生态化体育服务的发展。

2.4 滨水项目建设。一条江滋养一座城百里路演绎百样景。在江、河、湖、渠的沿岸修建健身场地,配备体育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为他们的体育休闲、健身锻炼提供了好去处。据《南国早报》(2020年7月27日)报道,2015年7月,南宁市围绕“治水、建城、为民”的主线,打造“百里秀美邕江”。在整个邕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建设中,共建设有163公里绿道、115公里亲水步道;新建和改建了15个公园、23座绿道景观桥;建成14座跨江桥梁灯光亮化、邕江沿岸59个小区200多栋建筑灯光以及1357栋建筑外立面整治;建设了254处运动场地、10处游泳平台、93个亲水观江平台和一批文化休闲广场。这为邕江沿岸的居民和外地来客提供了宜景宜居宜健身的美好生态环境,打造了河畅、水清、坡绿和岸美的休闲健身场所。

2.5 共享体育模式。与传统的步行、慢跑等体育休闲模式相比较,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带动了骑行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休闲活动的需要。共享单车在为市民出行提供出行便利、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充分传承了其绿色低碳的优点,特别是让市民在体育公园、滨水绿道骑行时,充分享受体育的快乐和休闲的愉悦。因此,各级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在安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场所配备足量的共享单车,为市民绿色锻炼提供便利和保障。

2.6 社区设施配备。为了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生态社区建设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体育的生态化建设。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建设也备受关注。因此,各社区根据各自特点和条件,完善社区各项公共体育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上海市杨浦区的殷行社区在社区生态体育建设中,建设了1个体育健身中心、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个市级公共体育馆、2片公共绿地运动场、58个健身苑点、总长2000米的健身步道和2个活动广场。殷行社区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保证了体育环境的自然性,体育理念的可持续性和体育氛围的文化性,得到社区居民的极大认可。

2.7 体育与旅游有效融合。山清水秀的景色、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是旅游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人们健身的好场所。在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景区中,增加步道、绿道和自行车道,能让人们在欣赏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中国体育报》(2021年2月1日)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充分利用山清水秀、地理景观独特、自然生态优美这一特色资源,水陆空多维度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让市民群众更好地融入大自然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柳州市在柳江沿江修建滨水景观大道100多公里,水陆交替自行车骑行道近40公里,在各公园、景观区新建健身道、登山道80多公里,“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健身道188公里。百里柳江也因此获评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保障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效运行

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吸引更多的市民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全民建设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了增加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的普惠性、提高使用效率,在建设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时,需考虑其有效运行的问题。

3.1 享受客体均衡化。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享受体育权益的重要形式,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因此,在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以增强公平性、多样性、可持续性为重点,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方针,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人性化的、绿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确实保障儿童、妇女、残疾人员和老龄人的合法体育权益,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育需求人民的体育锻炼要求,增进不同人群的身体健康水平。

3.2 建设主体多元化。在新时代里,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和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政府的职能已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各级政府的作用是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建立完善各项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让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责任。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和财政投入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管理、监督和评价的良好局面,构建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上产生良性互动。在社区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也实施建设主体多元化,由多个组织一同完成公共体育服务,比如当地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认识和志愿者等等,共同参与到社区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提供更加高水平的服务。

3.3 体育服务志愿化。体育志愿服务是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发达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吸引更多公民参与到体育服务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作用,同时,也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随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高、人数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加强对参与体育人员的指导,吸引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单项教练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是重要举措之一。制定标准和保障制度,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能让他们长期的、有效的做好全民健身活动的服务工作。

3.5 体育活动组织化。体育组织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力量。各级基层机构指导、督促建立各类综合性、单项活动基层体育组织,让他们组织指导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健身活动,保障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特别在社区中,要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让体育俱乐部类型的体育组织结合社区居民的特点,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全民健身活动和和展示活动,同时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和监督,让更多的居民更愿意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享受快乐,享受健康。

4.结语

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契合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诸多举措加强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策、资金、人员的落实,保障了生态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长期有效运行,就能极大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健,郑家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

[2]金涛,周超,胡亚明.近十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现状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3(10).

[3]康璐玢.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1).

[4]李延超,刘雪杰.都市生态体育温暖的构建与运行:以上海为例[M].上海人出版,2019年8月.

[5]聂正明 刘云龙.健康中国目标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风尚,2021(7).

[6]田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7).

[7]王占坤.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7(5).

作者简介:陆长英(1976.2--)女,讲师,壮族,广西扶绥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城市滨江区域体育场地建设与优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项目编号:2021KY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