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3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付应变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阳江  529500

摘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相统一,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引导高职师范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专业的教学要求,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师范型人才。基于此,文章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师范专业认证的设立意义主要是为了使高校专业学科与当前社会实际相接轨,既满足评估标准又有现实指导意义。作为教育部推行的专业评估标准,它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也标志着我国评估体系的完善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应该与普通教育具有较大的区分度,但是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应用型专业能力的人才。在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构建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重优化与岗位对接的课程内容,增显课程之间的整合性、联结性;选择适宜学情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切入点,健全学生“动态”的学习评价。

1 师范专业认证的实施

开展师范专业认证是师范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优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质量保证。在我国开展师范专业认证之前,国外许多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国家已经开展了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认证,推行了教师教育的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有能力在以科学和技术为导向的全球经济中竞争的教师。在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为应对新时代教师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培养出符合时代标准的高素质教师,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构建师范生培养的新模式,我国开始在各省份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2 师范专业认证下高职示范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原则

2.1 开放性原则

实践教学改革的渠道应该尽可能多样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种或几种形式。除了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比赛,开放科研项目,组织第二课堂等活动,探索有助于提高示范专业学生教学的其他形式的内容。同时,高校也应该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在短视频平台上寻找优秀的实践教学课程实例供学生学习,甚至让学生自己录制微课视频,锻炼学生线上教学的能力。要吸收其他院校各种开放的实践教学经验,建立包容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重视实践的良好教学风气。

2.2 一体化和个性化相统一原则

近些年来,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师范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证标准,并且逐步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师范专业认证体系。首先,国家一体化师范专业认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1]。一级认证主要针对学校办学条件和保障设施等内容,主要采用定量评估的方式。而二、三级认证体系主要采用定性评估,进一步确保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化。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执行国家统一认证标准,进一步贯彻有关部门对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和办法。另外,为了进一步满足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教育部还提出了专业认证特色发展的理念,它要求各高校要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的独特定位和实际状况,构建出特色发展的方案,从而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方面制定出适合区域教育发展的等量化标准和课时量规定。例如,可根据自身师资建设状况采用教师基本功抽测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2.3 整体性原则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确保内部要素的协调有序,形成一个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在对示范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设计时,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考核等步骤进行周密的计划,搭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开放的教学体系。总体框架由三个板块组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培养手段、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三个板块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虽然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社会活动,但也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掌控,不能孤立地看待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割裂各个实践环节的关系。

3 高职院校数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教学水平不足

随着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可以看到由于在师资队伍上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水平不足的问题十分常见。由于年龄配比的失衡,导致越来越多资历较老的教师尽管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新事物的接收学习能力上普遍比较差,很多教师难以跟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求,尤其在高职数学的信息化教学中,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信息素养以及对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导致信息化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未能够有效响应高职数学教育发展要求,不利于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3.2 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师范专业与普通专业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教学实践性更强,学生的就业方向十分明确,即为教师人才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即教师是知识的主动传播者,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导致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另一方面,学术目标是所有高校追求的共同目标,师范院校也不例外,但是除了追求学术上的造诣之外,师范院校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教学特质一师范性。当前许多师范院校处于招生、办学压力之下,过于注重自身的学术性,对于先天的师范属性却是轻描淡写,从而产生了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3.3 课程安排时间较少

在对许多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课程安排往往过多地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过程,忽略了高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数学课程安排时间在不断缩减,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与发展职业素养。在基础课程安排时间较少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降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在数学学科当中,由于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在教学中不注重发展学生数学基础,则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不具备扎实数学基础的条件下,学生即便走出校门,也极易在工作当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由此可见,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彼此之间协调开展教学,方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今后专业进步和素质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条件。

4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4.1 做好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环节是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阶段,教师在其中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以线上任务的形式发布探究性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2]。首先可以探究本节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探究导学任务的发布过程中,还要及时选择一部分教学案例,要确保这些案例内容、基础知识点简单易懂,避免因为难度较高而导致学生的课前自主导学积极性明显下降。通过课前探索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与数学技能训练,在旧知识的复习中,了解本节课教学大体内容,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之后在教学知识背景的学习中,使学生了解教学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初步体验与感知,能够及时分担课堂教学任务,从而确保学生的预习过程变得更具针对性,避免学生在课前自主导学中变得过于盲目。从整体上来看,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布置情景化导学任务,明确教学基本目标,在导学任务内容选择上要确保难度较为简单,鼓励学生在课前学习与训练中,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良好的前提条件。

4.2 选择适宜学情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现有水平、学习素质、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以及资源,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组织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注重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来选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教师可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凸显理实一体化教学。可探索LBL-PBL-CBL-TBL-RBL教学方式,即以讲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LBL,以问题为中心的PBL,以案例为基础的CBL,以团队为基础的TBL和以资源为基础的RBL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也可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等载体,整合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3]。在课前,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发布学生课前预习任务。在课中,根据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网络平台,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境表演、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和多元评价总结梳理知识点等方式教学;课后更是可以通过作业、讨论、网络互动强化学生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中“做—学—教”的理念,帮助学生在做中掌握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化水平的培养。

4.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要在现有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完善,这也可以说是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性、对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关键措施[3]。数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环节十分复杂,如果哪一个环节的管理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对整个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高校应该专门成立一个实践教学活动小组,负责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通过寻找实践平台,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还需要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专门的实践教学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还要根据不同学生教学实践的表现进行专业评价。同时,也要对实践教学制度做好管理与完善,联系人才培养方案对校外专业实践、毕业论文以及实训周等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及实训大纲进行制定,保证实践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

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学校要请专门的负责人详细讲述实践教学的主要流程、本次实践的主要目的,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4]。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合理需求,在保证学生能够在本次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实践时间,以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进度。实践教学完成后,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大会,要求每位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后续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完善作好准备。

4.4 构建师范生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

创新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相关部门、师范院校应立足于实际,形成合作共同体,联合培养师范生,将师范生的职前学习和职后发展贯穿起来。第一,师范院校应与中小学搭建起实践平台,保证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质量稳定,切实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需求。第二,完善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传统的教学实践大多以模仿训练和微格教学的形式进行,而这种封闭的教学情境远不如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实践教学技能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5]。因此,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应向基础教育的教学现场推进,在真实的实践中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第三,认真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导师队伍数量充足、稳定,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做到责权明确,有效履职。第四,相关部门应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使师范生职前职后的培养与发展能够结合起来,为师范生的职前实践教学培养提供教育实践经费。师范院校也应为师范生的职后发展提供研修培训的机会,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对教师综合课程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专业认证通过长期目标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短期目标指导教学实际,使得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培养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专业认证标准的评估规范作用,不仅要做到达标,更要学会超越创新,发挥专业应有特色,实现高等教育的优质产出。

参考文献

[1]符海兰.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3):132-136.

[2]杨婕,李小琴.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160-161.

[3]李颖.高职师范院校轨道交通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2(8):82-86.

[4]原爱丽.基于"产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研究[J].文教资料,2022(13):164-167.

[5]田甜,鞠晓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调查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5):28-32.

课题来源: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21G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