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翻译研究—以黄梅戏英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中国传统戏曲翻译研究—以黄梅戏英译为例

金玲

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3

摘要: 中国传统戏曲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唱腔,华丽的舞台表现闻名于世界戏剧文化之林。本文分析了戏曲翻译的范畴、研究现状,以黄梅戏的外译为例总结了戏曲翻译中应引起译者关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最后提出了文化自信应体现在戏曲翻译中,为戏曲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戏曲,黄梅戏,文化自信

0 引言

在中国各类地方戏种达到了三百多种,其中大众较为熟悉的五大地方戏种分别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戏剧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精美的服饰人物造型,深刻的而文化内涵,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戏剧文化可谓是中华艺术文化的精髓。随着新时代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文化主导意识越发增强,近年我们也更加注重文化作品的对外宣传与推广,其中各种类戏曲的外译工作也一直在各领域学者的推动下进行着。

一、戏曲翻译的范畴

戏曲翻译按照翻译的角度分为语言成分和非语言成分的翻译。语言成分翻译即对文字性内容的翻译,即唱段翻译。而非语言成分的翻译包含的范畴就较为广泛,如唱腔语气、身势语、服饰造型、舞台排位,传统文化内涵等。这些非语言成分是戏剧文本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最典型的特征,也决定了作为舞台剧本的译本是否具有演出性,是否能够搬上荧幕和舞台。

二、戏曲的英译分析

(一) 黄梅戏的外译历史

黄梅戏外译第一人当属1987年发表《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英语黄梅戏<天仙配.路遇>翻译扎纪》的吴其云,之后陆续出现了很多黄梅戏经典唱段的翻译,且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现[3]。如《女驸马》、《牛郎织女》、《天仙配》等。之后湖北安徽政府网站以及各大英语网站都对黄梅戏做过介绍,如在《中国妇女》上刊载的《清新可人的黄梅戏》,这是对黄梅戏的介绍报道类型的翻译。并且近年来,很多的黄梅剧院在美国、印度、新加坡演出数场,获得了很多好评。还有些地方如安庆,创办了专门的黄梅戏艺术学院,这些学校每年都有与国外院校交流,接受来华学习戏曲的外国留学生。这些都对黄梅戏起到了很好地推广作用。

(二) 黄梅戏外译的局限性

纵观黄梅戏的翻译,首先翻译内容具有局限性。对于黄梅戏的翻译研究大部分仅限于一些个体的对于一些经典唱段的所做的翻译实践,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英文页面推介内容也是有限的,仅对基本剧种进行基本介绍,对于戏曲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名家唱段的背景都缺乏介绍。其次翻译几乎都是以个人实践为主,几乎没有大的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项目研究;以单一剧种为主,没有不同剧种的译文对比研究和整体研究;以经典唱段的翻译实践为主,没有戏曲类型文本的系统翻译理论研究。再次, 笔者发现黄梅戏相关外译作品仅局限于对唱段文本进行翻译,没有涉及其中的非语言成分的说明。

另外,外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日益凸显。虽然黄梅戏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国门,在很多国家的舞台上进行表演,但是这里的表演都是源语的,并且受众基本都是华裔、戏曲爱好者以及少部分当地居民,外译效果并不理想,这些都是由于文化障碍让戏曲作品很难被目的语受众所接受和理解。因此传统戏曲的传播离不开先期对戏曲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及戏曲文学作品的引入。

最后,传统戏曲翻译的体系以及评价标准的缺失。缺乏系统的戏曲翻译研究,包括其内涵、翻译要素、评价手段,以及整个戏曲翻译生态系统的建立。只有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探索后建立完善的翻译系统才能使戏曲翻译逐步发展。

(三)戏曲翻译的对策

反思黄梅戏外译的局限性,基于“文化自信”的总体要求,今后的戏曲翻译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开展,在戏曲外译的内容选择上,翻译要做到面面俱到,不仅要关注经典唱段的翻译,也要涉及戏曲文化背景常识性内容,戏曲演出成果报道,戏曲研究发展状况等多层次的内容,实现戏曲的多角度的翻译;另外除了英文之外,也需要同时开展法语,德语等其他语言的翻译,实现戏曲的多语种翻译。在戏曲翻译理论的研究上,除了在一些经典唱段翻译的个例技巧展示外,还应上升到内涵,背景,剧种间的比较,继而总结语言特征,归纳翻译技巧,最终上升到戏曲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的建立。如可以对比不同地方戏曲或中外戏曲的差异来展示本地戏曲的词汇,句法,结构上的特点,通过个例分析继而总结其翻译模式,可以依据现有翻译理论,如一些学者所倾向使用的功能对等,目的论等,也可以综合现有理论,确定新的翻译标准。使得戏曲翻译工作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在戏曲外译的目的上,尽管与普通文学作品不同,但在追求舞台表演性上不应盲目追风,应该更加注重非语言成分的表现,只有让目的语受众有了一定的认知,跨越文化障碍,才能最后实现戏曲译作的舞台展现。最后在外译的实现途径上,可以将戏曲翻译以文学的作品或舞台剧本的形式予以先期介绍,之后在舞台推广的过程中引人入胜的不再仅仅只是舞美、旋律,更多的是故事情节、文化内涵底蕴。在上述所有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始终保持着文化自信,就如同“戏曲”一词的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舍弃opera,而选择使用拼音,对于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内容,可以原原本本的保留其形式,无需为了追求外译而选择舍弃其部分内涵,因为只有对本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输出才能实现。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现阶段仅局限在个别译者的经验性探索性的实践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中也过多的迁就目的语文化,很多的翻译用词并不能充分反映源语文化的应有之义;翻译实践几乎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理论总结和架构;一些新兴的概念和翻译理论并不成体系,也没有深入探究。笔者建议,任何传统戏曲的翻译,首先要了解其语言特色,必要的戏曲知识以及作为先导性的文学剧本翻译也必不可少,之后才能谈及其舞台型,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适时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不能失去话语权,一味迁就目的语文化读者。在翻译实践的同时,也需要对比分析,及时归纳,系统总结,以期总结戏剧文本的独特性、建立戏曲文本的翻译准则和评价体系。传统戏曲的外宣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一代代的翻译研究者的不断的探究和反思,才能让东方戏曲唱响世界。

参考文献

[1] Bassnett.S. Translating for the Theatre-The Case against Performability [A], In Bassnett & Andre. L. (eds)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90-102.

[2] Nida 尼达. ,语言、文化与翻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 曹瑞斓,黄梅戏外译研究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4(11):81-82.

[4] 曹广涛,传统戏曲英译的翻译规范刍议 [J].翻译研究, 2011(10):141-152.

[5] 季国平,中国戏曲,不能在翻译中自我迷失 [N].人民日报,2013-02-26.

[6] 吕世生,中国戏剧翻译的双重制约 [J].翻译评论,2015 (5):83-87.

[7] 潘智丹,张雪, 论戏剧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61-64 .

[8] 王巧英 朱忠焰,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难点及翻译方法与技巧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 (12):94-96.

[9] 肖俊一 , 中国戏曲的文化阐释与翻译 [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 (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