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取向的德育途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取向的德育途径探究

杨虹

山东省招远市金城小学265400

摘要:德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层面具备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上,班主任更要注重对于小学生开展德育渗入的培养,确保小学生可以在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和德育教育的推动环节中,自始至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导向性功效,因此在研究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专注于剖析增强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相关工作的创新思维能力,持续推动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相关工作的品质提高,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分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德育途径,从而更好的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养成;德育策略

一、引言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处于懵懂状态,对很多事物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认知。因而,这一阶段是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期,不论是个人思想或是言行举止,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作为小学生的重要管理人员,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功效,为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创建舒适的环境,协助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班主任的德育教学形式化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影响,许多小学学校、班主任老师及其学生家长都没意识到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缺少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高度重视,学校组织的很多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没有综合考虑到实践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性。而且,班主任也没有详细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缺乏对学生个体化差异性的认识,更没有把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德育教育活动只是在进行说教,更难以激起小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效果。

(二)学校德育教育缺乏

虽然制定德育新课程标准时一再强调提升小学的德育基本建设,但学校德育学科的执行并没有显示出重要成效,根本原因是学校领导没有重视相关德育工作的开展,而品德课又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一般由学科老师担任,老师又常常用品德教育课去进行学科教学,总而言之德育课程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此同时,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部分学校将教学方向侧重于学生的成绩,重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把握,而对个人的行为习惯性一直处于忽略状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德育课程内容过度专业化,教学策略以讲述法为主导,很少联系实际生活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

三、小学生优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德育途径

(一)适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在校园内与家庭内进行,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可以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也应当多了解一下周围环境,协助学生走出校门也要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和社会对比,学校及家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所以要走出校门,切身体验社会这一大课堂。比如,学校周边有一些留念名人的旅游景区,可以带学生开展参观考察,对小学生而言,看见的远远比听见的更为震撼。例如,班主任可以借助节假日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考察,让学生能够亲临其境,真真正正的感觉到历史文化,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同时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在学校附近开展一些打扫和清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清洁工作的不易,从而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清洁和打扫习惯,比如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等等。班主任要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最大程度实现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通过行为准则开展德育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德育认知

行为准则文化教育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使之严以律己,行为习惯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教师能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蕴含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小学生在具体的行为准则教学中提升对德育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教育专题,让小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文明礼貌用语和良好的行为,接着让小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内容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这种社会实践内容能够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文化,明白德育教育的实际意义。在具体活动完成后,老师能够让小学生表达出自己遵照文明礼貌行为准则后的内心想法,这样有助于推进小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使之明白真诚待人这一行为准则常态,使小学生最后成为待人温和的人[2]

(三)提升家校共建,搭建一体化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

通过贯彻落实德育文化,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家庭教育的因素,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学校在实施德育教学环节中正确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保持和在学校同样的习惯,进而完善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小学生优良个人行为习惯一定要借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才能够更顺利的开展,因而学校要积极与学生父母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家校共育的效果,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意识,从而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学校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渗入时,必须先让学生父母的教育意识有一定的转变,必须引导学生父母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帮助其纠正,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时避免出现分歧,需要在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层面达成一致,在德育教育环节中推行统一的行为,一同管束学生的举动,正确引导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培养,激起学生积极改正错误行为的观念。

四、总结

总而言之,班主任在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老师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其落实在小学生实际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可以紧紧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开展对应的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使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更为长远。加强对学生们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积极对自身各种各样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纠正,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萍.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实施策略[J].读写算,2022(03):67-69.

[2]白耀宏.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