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与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与管理探讨

刘林松,王寿军*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滨州,251901

摘要:一直以来,湿地是应对挑战性的环境之一。在社会发展中,填埋湿地创造农田及工业用地,改变了水文环境,造成了退化严重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需要做好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相关理念进行整合,梳理各学科构架,以便将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并对湿地进行科学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管理

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对生物繁衍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生态保护有了提升,这对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及管理路径,为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价值。

1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

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需要做好不同区域的划分,建立多种自然保护地,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该体系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等提供了系统性的保护,以生态文明发展作为核心思想,为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滨海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控制污染源,进一步改善了湿地水体的质量。

2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原则

2.1坚持严格保护理念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应该保护的地方都保护起来,做到应保尽保,让当代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天蓝地绿水净、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遗产。

2.2坚持确权分级管理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改革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区划分设的旧体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

2.3坚持生态科学利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2.4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突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社会公益性,发挥政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保护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长效机制。

3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与管理思路

3.1湿地保护与修复

自然保护源于现存的自然景观和栖息地,自然保护成为了各个层面谈及的话题,并已渗透到立法和环境中。自然保护的机制是景观与生态系统保护的主要手段。湿地成为了濒危的生态之一,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下,实施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特征。因此,就城市湿地目标是保护和修复自然湿地碎片,整体环境改善、污染防治等都成为了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及管理提升的重要方面。对于湿地的集水区的破坏,或与水文环境相割裂,其自我净化能力无法应对环境的恶化,导致了生物贫瘠化。因此,加强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与修复,旨在改变不稳定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足够稳健。重建湿地自我稳定性,基于沿岸浅滩的恢复,为因生态多样性增多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3.2自然保护地优化

把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作为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在建设与管理上要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加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护力度,制定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功能分区,开展保护地勘界并建立数据库,在核心区、缓冲区重要位置设立标识牌,形成自然保护地。开展深入宣传活动,建标宣教室、设立宣传牌等,面向城镇、学校、保护区,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的氛围。开展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查,做好生态系统及环境监测,为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开展湿地恢复,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成立共管组织,并建立共管机制。加快保护地建设,进一步改善退化湿地的生态环境。

3.3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模式

自然保护地建设是保护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在具体的工作中冲突较多,保护质量无法满足生态系统修复的需要,一些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对应该保护的区域望而却步。由此可见,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冲突,旧的建设模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对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及管理需要不断探索。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建立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保护地,对生态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建立各项制度措施,为保护地建设提供基础。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共建自然保护地。在现有自然保护地基础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部署,需要不断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模式。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在建设模式上进行创新。贯彻落生态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体系,创新建设模式以有效落实生态文明战略部署,这是生态文明修复的必由之路

[1]

3.4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

为实现自然保护地的整体性建设,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将符合条件的保护地整合,按照同级别保护优先的原则进行整合,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对同单元内相邻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规划,打破资源分类造成的割裂。分区分类开展,合理划分核心区和一般区。对于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需要提升后续的管护能力,构建全覆盖、智能化的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保护网络,确保基本配套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根据保护地的需要,在重要部位设立标识牌,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设施建设。此外,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建设要因地制宜,基于不同的区域的生态要素,需要合理的按照生态要素划分,对不同种类的区域采取特色的保护措施。根据自然环境,制定不同的建设机制,确保其建设与后期管理符合区域环境[2]

3.5人工湿地与过滤池

自然湿地提供了洁净的水源,基于植物净化的研究,通过湿地系统来净化污水技术已经成熟。人工湿地与生物过滤池是吸收和净化雨水以及被污染河流的有效途径。针对具体用途的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是污水处理的次级步骤,在水池中进行处理,以除悬浮物及颗粒物。最为普遍的为开挖深度坑池,结构作为衬底,以确保污水不会渗透。填满的碎石、土壤以及复合材料,以及湿地植物,根茎可扎根于床体中。污水输送到人工床的潜层,通过水平方向过滤。主要的净化是在湿地系统根系中的微生物完成。细菌分解有机物,在去除氮以及磷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根状茎的水生植物,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种群的相互转换。经过处理的水排出人工床,在具有坡度的地形上利用重力过程来完成。实现了该过程不需要利用其他能源来完成,体现了其运作的高效性与节能性。操作与后期的维护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分析水位与流量,并及时的控制杂草[3]

4结束语

为了促进湿地建设与发展,需要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来进行整合;为了让国家自然保护地湿地景观全面运作,应通过综合途径来加以解决。湿地凭借其适用性,为景观、生态方面带来多重的效益。科学的开展湿地的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提高湿地的生态性和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沈员萍,黄萌,罗毅,柯美红.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分类研究[J].规划师,2019,35(17):11-16.

[2]王宇飞,苏红巧,赵鑫蕊,苏杨,罗敏.基于保护地役权的自然保护地适应性管理方法探讨: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9,27(01):88-96.

[3]吴婧洋,严利洁,韩笑,郭佳,李佳.基于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地制度构建国家公园管理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3):152-156.

作者简介:

刘林松(1978.9-),男,山东无棣人,大学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湿地管理。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林松(1978.9-),男,山东无棣人,大学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湿地管理。

*通讯作者:王寿军(1974.01-),男,山东无棣人,大学学历,经济师,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