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8
/ 2

河道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姓名:刘茂鑫

身份证号:120110199610171226

摘要:河道水体的污染治理与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期间不仅要有物理的化学的修复技术和手段,更需要生物生态等修复技术的应用。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情况,积极研究不同的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以及核心工艺技术的与时俱进,不断研判适宜的应用范围,认真研究各种修复技术的应用环境,并在技术更新过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修复技术,在河道水体治理的社会实践中加以综合利用,以期推动河道水体污染治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河道水体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发展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河道水体的安全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也是建立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河道水体的质量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人们开始注重河道水体的质量问题,而对于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河道水体的污染治理与修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修复技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河道水体污染问题,还山川河流风清水秀的原始状态,河道水体污染修复工程工作量巨大,牵扯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我国河道水体污染现状

从源头上来说,河道水质受着上游流入的工业和生活污水至关重要的约束,这就给河道水体的质量安全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工业排污和生活排污的管控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经远远超出河道的承受能力,这就使得河大水体随时面临着污染的威胁,再加上河道水体的流动性较差,人们对于河道的人工改造日渐加强,所有的这些都加剧了河道水体污染的风险系数。进而导致河道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减退,溶解氧快速降低,水质出现严重恶化,水环境受到严重挑战,进而导致黑臭水的出现,严重影响下游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了水生态环境的安全。据资料表明,在我国七大水系的调查中,I类水质仅仅占2.8%,Ⅳ类水质占15%,劣V类水质占到9%。因此,恢复河道水体的生态功能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河道水体治理与修复迫在眉睫。

2河道水体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的应用

2.1河道护岸的治理整顿

河道护岸是保证河道水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加强对于河道护岸的保护尤为重要。尤其是近年来人们为了片面追求河岸的美化,不同程度破坏了河道护岸的原生态保护,致使河道护岸丧失了原先的保护水体的设置功能,进而恶化了河道水体的原生态环境,破坏了原先的河道生态环境,导致河道水体的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削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这种现象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遏制。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治理河岸的成功的经验,比如,德国的近自然护岸技术的应用,日本的近水护岸理念的萌生,美国应用生态纤维来修建河堤等等新技术的应用,给我国治理整顿河岸的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值得尝试。

2.2河道水体污染治理的物理技术

2.2.1截污分流技术的应用

物理治理技术首先就是从源头上遏制工业废水往河道排泄,也是对河道水体污染最为显著的治理技术。比如截污分流和引水冲污截污等,前者可以把工业废水进行分流,防止过量的废水排进河道,而后者则是用其他的净水注入河道,稀释河道水体的污染程度。显而易见引水冲污仅仅是缓解河道水体的污染程度,治标不治本。而截污分流虽然能够截止污水往河道排放,但是因为这项工程量宏大,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比如交通运输、市政管理等部门的响应,可见在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工作量。不仅如此,截污分流最终还是要通过河流来带走消化,所以截污分流还要配合上游污水源的净化过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河道水体的污染困境。

2.2.2底泥疏浚技术的应用

河道水体的污染治理不仅仅依赖于上游的截污分流,更大的工作量来自于对已经形成的底泥的清理,因为这才是河道水体污染的根本来源,甚至可以称之为主要污染源。底泥的长期堆积会导致有机物的分解,滋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进而导致黑臭水体,这才是河道水体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强化对于河道底泥的疏浚,保障河流畅通是河道水体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要运用绞吸式挖泥船,在自动控制监控系统的支持下,采用管道抽吸的方式清除底泥,不仅功能强大,而且精准度很高。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同时要向水体输送大量的空气和纯氧,这样才能加快水体复氧进程,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激活好氧微生物,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体质量。

2.3河道水体污染治理的化学技术

运用化学技术治理河道水体污染最为常见的就是化学除藻,就是通过向水体投放除藻剂来除藻,不仅有着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等优势,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净化水体。但是在运用化学除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比如,除藻剂用量过大或过于频繁,会导致水利的生物富集,一旦造成放大作用,势必会功亏一溃,甚至会恶性循环。利用化学方法不仅能够快速除藻,也可以把河道底泥进行固化,比如,运用石灰去除底泥的重金属,可以降低底泥中的有机物,抑制底泥中磷释放等。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固化虽然见效快易于操作,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对水环境的破坏,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

2.4河道水体污染治理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从本质上来说,河道水体污染物的降解必须依靠生物技术来解决,这一方面是因为河道水体污染本身就是生化演变而来,因此,对于污染物的降解最为根本的还是要用微生物来进行自体降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投放微生物菌制剂,可以投放生物促进剂等等,还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和水体原生动物,籍以激活底泥中的有益微生物恢复代谢,对污染水体进行生物修复。从另一方面来说,利用生物修复原本就是借助生物自身的力量来消减污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夷制夷,这就是生物强化的过程,也是解决污染水体最为捷径也是最根本的路径。生物强化技术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通过菌体和生物的消减不会发生二次污染,是一项值得推荐的污水治理修复技术。

3河道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前景展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河道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因此,加强和重视河道水体水质安全尤显重要起来。在治理河道水体污染的进程中,一是要加强对于污染源的排放的有效控制,更要加强对于河道底泥的疏浚工作。在采取相关的物理措施的同时,可以使用化学的技术来加快河道水体的消减防护工作,同时要注重利用生物的技术来激活底泥中的有益菌的代谢,利用生物滋生的力量来构建河道水体污染的防护网络,才能形成河道水体的生态屏障,籍以更好地保护水体生态安全。

结束语:综上所述,河道水体污染治理和修复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这方面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常抓不懈的精神,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姿态,二是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项艰巨的任务,及时总结社会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凯,李光倜.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综述[J].四川水泥,2020(07):114+116.

[2]马军.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0.

[3]黄润民.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J].清洗世界,2020,36(04):33-34.

[4]刘晓雨.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以新凤河流域为例[J].广东化工,2018,45(0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