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8
/ 2

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

        ,                       ,余小平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中心学校,安徽  安庆  246131 

摘要: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历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表达方式。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文化哲学审美,以及中西方绘画技法等各方面,阐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三远;六法;诗书画印;散点透视;定点透视

谈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差异,首先要分析的是中西方哲学和审美都不同。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差异造就了艺术追求上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这是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而传统的中国绘画都是植根于这个哲学思想之上的,所以中国画追求的是和谐之美。所有的优秀画作,必定是宇宙本体、自然之道的体现,其终极表现目标是进于道、达于道。《乐记,礼论篇》有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圆满具足而又与宇宙相感、相调和的状态。西方哲学是以数理起源的,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质。西方的宇宙本体论,就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想图形。因此,西方绘画重模仿、重形体、重比例、重结构,追求数理上的准确性。他们对物体的描述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而中国画的特点是追求意境,不拘泥于标准的形成,寻求的是和谐之美。

    从审美上来说,中国的审美学是真、善、美。任何一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绘画作品,描述的必定是清新隽永,美好安详的氛围。西方哲学是宗教哲学,他们的宗教强调忏悔,认为人生来是恶的。这和中国“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西方的绘画更像是一种忏悔仪式,表达的是人性中的恶、丑、痛。他们认为把人性中的这些不好的东西拿出来忏悔,得到了上帝的宽恕,人性就会变得美好。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就造成了审美的不同。

    除了哲学、审美都不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都不同,绘画使用的工具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一绘画工具和载体的不同

    中国画用的是柔软、可千变万化的毛笔。毛笔的特点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或点或线、或粗或细、或大或小,一气呵成,随心所欲。重墨色轻色彩,画于宣纸或绢帛之上为多。西方绘画以硬排笔着油彩画于麻布之上,一笔一笔重复修改,发到想要表达的效果。

    形体塑造方式的不同

    中国画以线造形,讲究线的变化,线的轻重虚实配合墨色的浓淡干湿,追求线的表现力。喜欢绘画的是点、线、面的组合,追求光感和色彩。中国画是不表现光的,只表现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而西方绘画需要表现强烈的光感投影。市场上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西方绘画的色彩要求表达物体本身的色彩及其所处环境的色彩对需要表达物体的影响,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眼睛能看到的和分析出来的色彩都要表现出来,追求光感和色彩的冲击力。而中国画追求的是墨色的变化,归纳出墨本身就有六彩:黑、白、干、湿、浓、淡。墨还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就是用到色彩也有原则:“墨不盖色,色不盖墨”。所以中国画的色彩是辅助材料。

   构图的不同

    清代邹一桂在他的《小山画谱》中说:“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这句话中的“经营”指的就是构图。西方画的构图是满构图,中国画的构图是要留白的。所谓“留白”,就是画面上留有空白,这些空白有个特殊称谓:“气”。画满了,没有留白的地方,这幅画就死了,就没有气了。这个气就是虚实中的虚,中国画没有了虚也就不成画了,俗称:不透气。

    构图还牵涉到一个透视法的问题。西方绘画表现空间用的是定点透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每个点,每条线,每个面都要遵循定点透视法则。举个例子来说,西方绘画的建筑物侧面,最终都会消失于一点,这是一种理性的、数理的透视法则,一丝不苟。而中国画的透视是散点透视。专用术语就是“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只有海平面的透视,左右是没有透视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中国画长卷,用西方透视法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同样,中国画也没法科学的表现《最后的晚餐》。

    有了透视,就有了虚实、呼应,这一点中西绘画都有。只是中国画表现的更明显。中国画对虚实的要求是:“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对呼应的要求是:“前后照应,首尾相连”。西方绘画虚实呼应特点是表现主体为实,环境为虚,近实远虚。呼应主要是色彩的呼应。

    西方绘画构图要求均衡。均衡原则是最直接的一个解决形式美在西方绘画中的构图法则。他要求在变化的物象和画面上求得平衡,使得画面既生动又不失稳定感,就像是西方用的天平。中国画的构图也讲平衡,但是是一种相对的平衡,或者说是“势”的平衡、“意”的平衡。就像中国的杆秤,秤砣虽小压千斤。中国画的画面平衡,很多时候是用题字和印章来处理的。

    四诗画结合上的不同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缺一不可,是有机结合体,相映成趣。这是中国画的特色。诗是文学修养,是根本。书画印三者是相通的,书法入画,书法入印,说的就是三者布局和线条的处理方法是相通的。因为相通,所以整个画面是和谐统一的。中国画有着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他能够包容题识,并使题识的书法有机地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使画面的构图有韵律,线条有节奏,笔墨有韵味。诗书印补空,找平衡,与画面自然融合,互为表里,让整个画面有意有趣,和谐自然。西方绘画展现的是三维空间,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诗画分界”。他认为,绘画表述的是静态物体的空间分析,不适用于表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情节。这是中西方绘画技法在表述的自由性上的区别,也可以理解为感性和理性区别。

    五绘画时间的不同

    中国画绘画时间的要求是“一气呵成”,作品多为一次性完成,强调“气”不能断。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即使是大幅的工笔画,每条线的勾勒,每个地方的填色也是不能断的。西方绘画必须通过不断的修改,一遍遍用色彩覆盖、改动,才能出好的效果,所以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以上浅谈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不尽不详。随着中西方沟通的频繁,艺术上的沟通也逐渐多了起来,中西方绘画艺术也出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局面。世界本应无国界,艺术更应该无国界,东西方的划分也不过是人为的划定罢了。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都是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礼记·乐记〉研究论稿》,礼论篇.作者:王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小山画谱》,六法前后篇.作者:邹一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3]《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作者:莱辛,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