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8
/ 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研究”

许卓艺

辽宁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 116034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作为价值引领的方式,有必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但是目前这一机制存在概念混淆不清,教学模式单一,保障机制以及考核方式有待完善的问题,因此,通过搭建学科平台,丰富教学方式等都可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一、引言

当今,高校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除了思政类课程肩负的重任外,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水平,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够全面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异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思政课程"是一系列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等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课程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方法。二者目的相同,不仅在任务和目标上具有共同性,在方向和功能内容和要求上,同样具有一致性,共同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作用,构建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治理,巩固人民信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受到了冲击,部分青年忽视意识形态,缺失理想信念,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建设。如果说"思政课程"肩负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责任,那么"课程思政"则以"润物无声"形式达到教育效果,两者共同发力,齐头并进,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很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类课程有很强的抵触情绪,通过搭建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合作平台、引导思政教育"进课堂"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正确价值观。学科之间的互通性为两者协同育人带来了可能性和可实现性。

3、目标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目标都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政课具有理论性、专业性,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且也助力其专业发展。因此,将二者紧密结合,发挥合作机制,能够达到全方位的价值引领。

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

1、对二者差异辨析不清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对思政类课程有抵触情绪,觉得这类课程属于"水课",而且对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差异辨析不清。同时,教师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西方价值观体系、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西方文化意识未能进行适当引导。

2、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很多课程的思政教学依旧处于依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思政内容的掌握来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思政类课程的教师又难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因此很难实现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3、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

很多课程在课程目标、授课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规范度不够,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撑,因此会造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同时,由于教师授课时长限制、精力因素、对思政教育环节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把握不够等因素都会影响课程思政效果。

4、课程考核方式不够完善,"思政"融入与考核不足。

多数教师课程思政只停留在表面,而且有刻意为之的嫌疑。而且课程成绩里并未包含课程思政方面的考核。

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

1、重视价值引领,实现各类课程价值引领的统一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都有"立德树人"目标,这是两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基本立足点,要想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就需要须注重两类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统一[2]。

2、设立明确教学目标,搭建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合作平台

为避免学生对于强行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符合情理、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与授课环节紧密结合,对课堂教学设计做出明确要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目标融于教学目标中,可以使思政教育的渗透效果更为显著。

另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将整个学科体系进行整体构建,分清主次,统筹安排。通过设置合理的思政类课程体系以及具有特色的专业课体系、公共基础课体系,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体系、教学辅助体系、教学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入手,统筹兼顾,保持各个学科的开放与合作,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

3、丰富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改进课堂模式,采取隐性的环节进行协同育人。在思政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前演讲等形式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们不再产生抵触心理;对于课程思政,可以就思政元素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经历,分享内心的感受。当然,如果无视学科特点,生搬硬套嫁接思想政治元素,强行进行课程思政,这样会适得其反。

结语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属社会主义育人体系,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及意识形态引导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立德树人"目标下,尊重二者异同,求同存异,注意价值引领的统一、搭建学科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有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启莲,郑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高教学刊,01(07).

[2]杨秀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前提,途径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究,01(05).

作者简介:许卓艺 女 1981.10 吉林省长春市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本研究为2021年大连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化自信与认同-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隐性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LX20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