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校武术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01
/ 3

课程思政与校武术教育

白照波1,贾亮2

(1天津传媒学院,天津,391900;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封,475001)

摘要:“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并塑造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各学科都要发掘自身的思政教学元素,全面武装学生。学习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文献资料发、逻辑分级法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进行了全面梳理。同时分析了课程思政与学校学校武术教育的共通之处,重点从教育核心、民族精神、理想人格、审美素养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校武术的时代价值,旨在践行课程思政建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武术文化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校武术;时代价值;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白照波(1987-),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武术史。

作者单位:天津传媒学院,天津

贾亮,男(1977.01-),河南潢川县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体育养生

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开封

1 课程思政内涵

1.1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为当代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九个坚持”的指导下我们也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2]

同样,高校课程思正建设同样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展开的,“课程思政”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始终要结合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在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落脚于每一门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要求,依托课程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方向并落实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1.2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德”立国而威仪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的治国思想更是把“德治”定位成至高无上的方向标。在人才培养上中国一直坚持这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以“德”为引领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则包括青少年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其中以“德”始终处于统领低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塑造,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科学知识、优秀文化传统、体育精神、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等进行培养。“课程思政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4]同时“课程思政”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5]立德树人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的。

1.3 打造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的综合策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笔者在前文中提到,“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教教育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下实施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步进行。课程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程专业知识,最终目的仍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符合了“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因此,“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策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发展,形成协同教育效应。其次,“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重综合性的教育策略和多元化的教育结构,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 课程思政与学校学校武术教育融合

1.1修德为先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是武术界流传已久的教育理念,传统武术更是把“德”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传统武术家选择传承人的第一考虑因素。“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史记.太史公自序》)“武德”是武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蕴含的和谐、友善、诚信、进取等价值规范,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校武术中的武德教育异曲同工,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三观”的树立以及人格的陪阿姨那个共同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教育。因此,修德为先是“课程思政”与学校学校武术教育的共通之处。

1.2 全面育人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孔子家语·相鲁》)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国和外交政策,文修武备更是中国人历来追求的一种育人境界。武术教育不单单是之中动作技能的传授,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的伦理、养生、教育、中医、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都在传统武术中有体现。武术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培养好勇斗狠、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武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必然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忠于国家、终于民族、忠于信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纲要》指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育人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努力方向,这与学校武术教育目的相辅相成。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教育在无形中反映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两者相互融通。

1.3 弘扬传统

众所周知,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华夏文明没有出现断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一度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光彩璀璨、夺目异常。在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更显得弥足珍贵,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被全世界所认知。学校武术教育无疑是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无不包含以上因素。

3 课程思政与学校武术

3.1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

传统武术教育始终把武德教育放在首位,始终秉承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术教育理念,学校武术教育更是如此。这一点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任务紧密集合。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领域跨学段最长、教学内容最丰富、教育指向最明确的课程之一,这一特征也凸显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纵深和周期,同时也为长周期和循环性的促进学生道德认识朝向道德行为的转换提供了优质的实践环境。[7]武术教育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武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特点,很少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如一个学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这虽然是对不同拳种实战特点的写照,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武术的修炼需要极其漫长和刻苦的过程。学校武术教育是以武术动作为载体,在动作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沁润,在某种意义上,更注重的是武术文化的体验而不是单纯动作技术的掌握。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武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传统武术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追求德艺并进的教学效果。

3.2 塑造“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独立的民族精神。在张岱年和程宜山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对更是把“刚健有为”上升为一个思想系统。这种精神被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完美继承着,无论是武术学习过程还是武术行为要求无不体现着“刚健有为”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气质也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要继承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比如刚健自强的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仍是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的精神动力。坚持自强不息,就要有意志的坚定性和强烈的责任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气节,不畏强暴、不受诱惑、顶天立地。”[8]

3.3 构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内圣外王”是传统中国圣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9]在冯友兰先生眼里更是上升为哲学追求。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既有内在的高尚道德修养,又有外在的社会活动和适应能力的人格修养,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含义的政治追求,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青少年理想人格的一种体现。“先秦儒家所建构的‘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依托其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穿透力,结合现时代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道德理念,能够为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解决以及个体自我价值、的现代实现提供一定的价值借鉴和理念参考。”[10]

3.4 引领健康高尚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知识修养的综合体现,新时代我们需要健康高尚的审美素养来武装青少年学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点。“中国古典美学总是把美同社会、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强调美善结合。”[11]武术学习是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素养。

学校武术的“真”体现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要求绝对的真才实学,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像近些年出现的所谓的武术“大师”,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最后落得个贻笑大方,武术要求脚踏实地地学习;学校武术的“善”体现在习武之人修养的惩恶扬善、救难扶危,也就是武侠的行为准则,无论是江湖侠客的行侠仗义还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都把舍己为人和无私无畏当做行为标准;学校武术的“美”显现在武术练习的刚正和力量之感,武术无论是从武术动作本身还是外在的武术修养都有“美”的支撑。武术动作的形神兼备、劲力整合展示了武术的外在美。同时,武术训练还要求“精、气、神”的展示,这些气质则体现了武术训练的力量之美和雄壮豪迈之气。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 http://www.mod.gov.cn/leaders/2016-12/08/content_4766073.htm.

[2]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如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一根本问题.[EB/OL].( 2018-09-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493555347832827.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J].2018.03:64-69.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5]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50-58.

[6]徐锋.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13-19.

[7]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 (44) 3 :72-81.

[8]李孝纯.谈谈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江淮论坛,2014.6:25-30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18.

[10]王因.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5月:50.

[11]周来祥.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3-114.

课题来源:天津传媒学院2021年校级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2021121622XJ,项目信息:2021年天津传媒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项目名称: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