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研究——以X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01
/ 2

城市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研究——以X市为例

张思典

(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我国在2000年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人口高龄化进程加快,高龄老人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也已经成为人数增长最快的群体。由于高龄老人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引起关注。本文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以城市高龄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对策,这不仅有利于解决高龄老人遇到的问题,而且能帮助缓解现在社会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城市;高龄老人;社会支持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亿人。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总人口18.70%,约为2.64亿人,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达到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生理机制的老化,身体状况差,生活需要照料,精神需要慰藉。目前,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支持水平不高,严重影响高龄老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同时,家庭养老面临困境,影响高龄老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家庭中普遍对高龄老人缺乏关注,精神陷入困境,需求无法满足。

1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X市共有人口73.01万人,其中高龄老人有11 412人。该市某社区有6843人,其中高龄老人有48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部分高龄老人进行访谈。

1.1经济支持不足,收入来源单一

高龄老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生活支持不稳定。一些高龄老人有退休金,能够支持生活;一些高龄老人靠积蓄生活。该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有100元高龄补贴,9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有200元的补贴,然而对高龄老人的经济支持作用比较小。大部分高龄老人的收入来源稳定性低,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收入来源急剧减少将会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因此,构建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重视经济需要,帮助高龄老人增加稳定收入,扩大收入来源。

1.2生活照料支持主体单一

高龄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患有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生活需要照顾。大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主体是子女或者老伴,缺乏亲戚、朋友以及社区提供的生活照料支持,意味着高龄老人对子女和老伴的生活照料依赖程度比较高。一些高龄老人独居,日常生活得到子女的生活照料很少。因此拓宽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支持主体,也能够最大程度满足高龄老人生活照料支持的需要。

1.3精神支持缺乏

衡量高龄老人精神状况一个重要因素是家人、亲戚朋友与高龄老人关系是否密切。家人与高龄老人关系越好,亲戚与高龄老人关系越密切,高龄老人生活更加美好,高龄老人能从家人与亲戚得到更多精神慰藉。而高龄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价值下降,生活空虚,家庭成员也对其缺乏关注。因此,精神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高龄老人来说,和他们最密切的是家人,他们迫切需要和家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是维持家庭情感的一个纽带。

2高龄老人社会支持困境的原因分析

2.1政府经济保障力度不够

该市高龄老人大多没有退休金,维持生活的资金主要来自积蓄和子女,收入偏低,生活水平低。尽管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高龄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缺乏宣传,导致许多家庭没有为高龄老人储存养老金,导致没有足够的钱帮助高龄老人,使其生活面临困境。

2.2社区居委会支持缺乏

社区居委会为高龄老人提供的社会支持很少,只提供了一些高龄补贴,没有提供生活照顾支持和精神支持。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资金支持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无法为高龄老人提供一些稳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对为高龄老人提供帮助没有清晰的认识,也能反映出缺乏生活照顾支持和精神支持。

2.3家庭精神支持缺失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养儿防老”思想受到巨大挑战,家庭亲情关系受到金钱、利益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不断弱化。而家庭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年轻子女的抚养上,能够给予高龄老人的只有经济支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要。高龄老人在退出工作领域之后,对日常生活不适应,会感到生活空虚、无聊。而子女的关心比较少,高龄老人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慰藉,因此会致使高龄老人更加落寞。

3对策建议

3.1扩大经济保障力度

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更加完善的高龄老人社会保障制度,在考虑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基础上,由国家提供资金、个人申请,经办事处或社区审查,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之后,给予高龄老人部分生活必需品和资金支持,帮助高龄老人缓解生活的困境。然而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法律保护,也要尽快有法律法规保护高龄老人的合法权益,这也能帮助高龄老人安度晚年生活。子女可以为高龄老人开一个银行账户,按时为高龄老人存储资金,也能帮助高龄老人在急需时能有充足的资金,也能扩展高龄老人收入渠道,还有利于家庭和睦。

3.2发挥好社区居委支持作用

社区较少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因而可以帮助培训一批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包括饮食、医疗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招募一些志愿者,给高龄老人提供便利。另外,社区可以修建活动室,给高龄老人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也能帮助高龄老人保持心情愉快。由社区居委会带头,建立一个老年组织,可以开展一些适合高龄老人的活动,不仅帮助到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能营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3.3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家庭对高龄老人进行赡养,只重视对高龄老人进行经济上的养老,而忽视了高龄老人精神上的需求,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必要性。政府应该以社区为依托,利用公共场所,通过张贴海报或者讲座等方式宣传进行精神养老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活动的宣传,使社会成员意识到精神赡养的意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真正帮助高龄老人形成老有所养。政府在进行规划时应该时刻考虑高龄老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帮助社区建立一些适合高龄老人的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能帮助高龄老人充实生活,为高龄老人提供方便,真正做到帮助高龄老人。良好的生活态度对高龄老人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因此,高龄老人要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情,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多参加社会活动,积极面对生活,能够缓解生活压力,安享晚年生活。

结束语:本文主要以半结构式访谈法对X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进行研究。对该市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高龄老人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经济支持主体单一、生活照料支持主体单一以及精神支持缺乏问题并提出完善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帮助高龄老人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

[2] 张小曼.社会支持对高龄老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4:157-162.

[3]易想和.城市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310位高龄老年人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5.

[4]孙智宁.高龄老人的养老支持研究——基于唐山市丰润区的调查[D].河北经贸大学,2015.

作者简介:张思典(1996.0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