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0
/ 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观察

陆涵修¹,郭强²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¹ 大理大学¹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129例进行研究,对他们进行病理诊断,将得到的诊断结果与胃镜下表现进行对照观察,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所选择的129例病人中,病理诊断99例,两者之间的符合率为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观察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进而提高确诊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病理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近年来患病率较高的一类慢性疾病,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若不能及时的予以治疗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对其进行胃镜检查,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单纯萎缩与萎缩伴增生,前者的表现为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但以白为主,血管较为清晰,皱襞平缓或是消失,而后者的表现为黏膜呈现出颗粒或者小结节状,这类疾病多与病菌感染、饮食不规律、遗传因素等有关[1]。同时,会伴有上皮内瘤变,甚至引发癌变,因此必须尽早诊断,并利用多种措施提升确诊率,进而才能有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该类病症的正确认识[2]。因此,本文选择某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129例进行研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129例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男69例,女性60例,年龄介于32~75岁,平均53.3岁,同时,对其进行病理诊断。排除患有消化道肿瘤、溃疡等可能影响这次研究的疾病。全部病人均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全面配合治疗工作的进行,他们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性资料方面,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术前准备

在进行检查前,需要禁食6~8 h,相关人员要对其详细解释此次检查的目的以及流程,充分缓解病人可能存在的紧张心理,使其能够较好的配合此次检查,进行检查之前口服利多卡因,起到润滑作用,并祛除胃里的泡沫。

1.3胃镜下表现

有关的诊断依据如下:

(1)皱襞平缓或是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较为清晰。(2)黏膜呈现出颗粒或是结节状。安排专门的医生进行检查,准确描述病症的表现。并参考目前业界公认的诊断标准。

1.4病理诊断

对病变处进行活检,2~4块,使用10%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处理,石蜡切片,用HE染色,检查人员向病理医师提供取材位置、镜下所见以及病人病史等相关资料,由其给出诊断结果。并参考目前业界公认的诊断标准。

1.5统计学分析

对得到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工具进行分析,应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所选择的129例病人中,病理诊断99例,两者之间的符合率为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当前患病率较高的一类慢性胃部疾病,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对胃癌研究的逐渐深入,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上皮内瘤变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能够由低级别发展为高级别,也能够保持不变甚至逆转,而高级别的则一般不可逆,会发展为胃癌,因此对相关病症进行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就变得非常关键[3]。可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引发胃癌的主要病变,越早对其进行治疗,越能抑制癌变的发生,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胃癌患病率,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菌感染、饮食、年龄等有关,其患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高的,这主要是与病菌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有关,当然也与机体抵抗能力的下降有关。目前,各类诊断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内镜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就此得到的图像越来越清晰,诊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要想确诊还需进行病理检查,因为通过病理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腺体的变化情况,这是全球业界公认的重要诊断标准。有研究指出,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这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一般为30%~60%,在本文的研究中,两者之间的符合率为76.7%,有着大约23.3%的误诊率,可见只通过胃镜进行诊断,是存在一定误差的,因为在胃镜下常常存在多种表现,单凭一种表现进行判断是不准确的,当前普遍采用的胃镜检查只能起到参考作用,要想完全的确诊,还需要进行病理诊断。在国内的研究中,很多情况下是将观察到的黏膜粗糙和表现出的结节状看作是同一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且就此检出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有时很难将黏膜粗糙与颗粒状完全的区别开来,再加上不同检查人员对其的理解有所不同,可能是造成胃镜诊断与病理检查不完全相符的重要原因,但是两种检查方法之间是有很大相关性的,将其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本文选择某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129例进行研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其中,病理诊断99例,两者之间的符合率为76.7%,可见两者之间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有研究表明,黏膜呈现为颗粒或者结节状改变者对上皮内瘤变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胃黏膜发生改变时,要进行活检,以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实际上,肠上皮化生相比于上皮内瘤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学改变中要更加的常见,且会随着萎缩的加剧而不断加重。当前对其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表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肠化分布范围越广,引发癌变的几率越高。上皮内瘤变级别越高,癌变的可能性越大,对于这样的病患要注意做好随访,定期进行复查,并根据需要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以尽可能的增加胃癌的诊断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应将胃镜观察与病理检查相结合,利用两者的优势,对病情进行确诊。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自身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视,能否尽早诊断癌前病变则变得异常关键。而胃镜观察与病理检查的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则可能是有以下原因:(1)检察人员视觉上的限制,对胃镜下的某些表现无法准确辨别,所得结果也就缺乏准确性,出现一定的疏漏或误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来说,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早期阶段,表现出的是黏膜皱襞平缓或是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且以白为主,血管清晰,这时候的活检位置不容易确定,与病理检查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病情的发展,胃黏膜呈现萎缩、增生等变化,表现出的是颗粒状或结节状,与病理检查较为符合。(2)受到胃镜的分辨率影响,再加上胃黏膜的颜色有可能受到年龄大小、胃内压力、周边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果不准确。(3)病理标本的差别:组织过浅过小、所选位置不准确、所选数量的不一致等都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此外,还要明确的一点是,即使是同一块标本,它的病变也可能有所不均,不同的症状并存,且很难完全的予以区分。而且,病理变化常常是胃窦较之胃体更加严重。因此,在胃镜下必须仔细确认病变情况,准确找到典型性的镜下表现;及时的发现可能存在的组织学异常状况;精确、足够大的进行活检。(4)对切片的制作是否符合规范,在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切片时未能准确的切到病变位置或是切片太少,都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甚至出现漏诊。不同医师对诊断标准理解的不同、经验的不同等,由同一医师根据同一标准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确诊率。(5)在操作过程中,注气量的多少不一,缺乏明确的规范与标准,如果注气较多,则胃内压力随之升高,胃黏膜就会变薄,颜色也会变淡,血管网也就容易显露,而常常会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同人员在经验上的差别,如果经验不足,就很有可能出现判断上的差错。(6)不能很好的与临床相结合,当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A、B两种类型,A型是比较罕见的,病变更多的发生在胃底、胃体部,且会引发恶性贫血;B型则比较常见,病变更多的发生在胃窦部。因为单从形态上去观察,是无法区分疾病类型的,所以,在诊断过程中,必须对病情做到充分的了解,通过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来进行诊断。

由上可见,胃镜检查是对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的重要措施,但其存在一定的不足,所得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然胃镜检查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要想提高疾病的确诊率,还是要将胃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相结合,并不断加强对胃镜下各种表现的认识及重点部位的活检,检查人员要向病理医师提供取材位置、镜下所见以及病人病史等相关资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色素或者电子染色放大内镜的辅助下进行检查。检查位置应选胃窦等处。并对有关鉴别诊断进行充分的掌握,增强诊断的准确率。医师要熟悉疾病类型、位置,并且要考虑到组织学等与临床的结合。取组织时,需在病变位置多点进行,以3 ~4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同时保证有足够的标本数量。镜检时,则需要对所有组织进行认真的观察。两种检查方法有效结合,以病理诊断为参照标准,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同时做好随访工作,从而能够不断的提升胃癌的诊断率。此外,有研究指出应用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等进行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可得到明显的提高,可进一步改善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4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方法各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最终得到的两者之间的符合率存在差异,最好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此提高疾病的确诊率。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加,这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着一定联系,研究表明,肠化及异形增生有可能引发癌变,因此必须尽早诊治并定期复查,以实现对胃癌的早期防治,从而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文贤刚.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J]. 医学信息, 2015(17):199-200.

[2] 王金明.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特点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32):129-130.

[3] 胡静, 刘润, 张莉, et al.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分析[J]. 河北医药, 2014(14):214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