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1年S区1975例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4

2018-2021年S区1975例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冯叶1,唐洁2,梁佩琳1,吕冠欣1*

(1佛山市顺德区药品检验所,广东佛山528300;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对S区2018-2021年1975例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能为临床治疗老年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1年S区1975例老年患者ADR数据对性别、年龄、药品的剂型、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75例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有以下特征:①男女患者比为0.65:1,女性患者占比较高;老年患者报告中严重报告比例较高。②抗感染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抗心血管系统疾病类和内分泌系统类药物的用药风险较高。③静脉注射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④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组织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胃肠系统。结论:医疗机构应当完善和强化相关ADR监控体制,公司持有人对ADR要时刻保持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强烈的安全意识,监管部门方面要拓展数据来源途径多样化。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老年患者;静脉注射;合理用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组织与器官功也随着改变,免疫力下降,患病率相对较高。老年人患病往往会患有多种疾病,需使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较多,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明显上升。随着2019年全国两会提出关注高龄老人用药风险,可见国家对老年人口用药安全问题日益重视。本文收集分析S区2018—2021年上报的1975例老年患者ADR报告,分析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上报情况,以期能为老年人患者提供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建议,加强预防降低老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将S区ADR数据库中(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且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可能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报告1975份纳入分析。其中医疗机构上报1972例(99.79%),生产企业上报3例(0.21%)。

1.2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纳入分析的1975例老年患者ADR报告进行信息提取,分别从性别、年龄、药品的剂型、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8版)将药品品种进行分类。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2018-2021年S区ADR数据库共收到65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报告1975分。其中新的或严重的(以下简称“新严比”)1021份,占全部老年患者报告的51.70%。2018年-2021年S区老年患者ADR报告情况见表1。

12018-2021S区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年份

报告总数(份)

一般(份)

严重(份)

新的一般(份)

新的严重(份)

新的或严重(份)

比例(%)

2018年

436

209

115

96

16

227

52.06%

2019年

423

192

150

55

26

231

54.61%

2020年

562

262

171

87

42

300

53.38%

2021年

554

291

114

114

35

263

47.47%

合计

1975

954

550

352

119

1021

51.70%

2.2性别和年龄情况

在1975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784例,女性患者1191例,男女患者比为0.65:1。相较于2018年至202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老年人用药专项中的男女患者比(0.96:1、0.95:1、0.97:1),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S区ADR报告涉及的老年患者中,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ADR报告例数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男性患者出现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更突出,尤其从2018-2021年共收集到在9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仅27份,但新严比达到74.07%,需重点关注。2018-2021年S区老年患者按性别比ADR报告情况见图1。

图12018-2021年S区老年患者ADR性别、年龄分布图

2.3ADR报告人的职业情况

上报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不良反应监测专员、销售代表等,其中医生报告1315例(66.58%),报告数量最多。药师报告413例(20.91%),护士报告232例(11.75%),不良反应监测专员上报1例,销售代表上报1例,还有其他人员上报13例。

2.4ADR涉及的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

在1975例老年患者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175例次。在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共1964例次(61.86%),片剂共874例(27.53%),其他剂型包括贴剂、丸剂、混悬剂、滴眼剂、软膏剂等。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占61.83%,口服给药占36.00%。注射给药中,静脉注射给药占94.60%,其他注射给药占5.46%。

2.5ADR

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分布情况

2018年至2021年连续4年收到上报的S区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的化学药品占比均超过90%,化学药品平均占比为91.62%,中成药平均占比7.06%,生物制品1.32%。根据第18版《新编药物学》的药品分类方法,对2018-2021年上报所涉及的化学药品进行分类,共涉及药物720种,从药品种类分布例次排名前3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抗心血管系统类药物。抗感染药物中例次排名前3位的药物依次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中例次排名前3位的药物依次是阿司匹林肠溶片、秋水仙碱片和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心血管系统药物中例次排名前3位的药物依次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各化学药品种类占比分布见表2。

表22018-2021年S区老年患者ADR化学药品种类分布表

药物类别

构成比(%)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总体构成

抗感染药

23.97%

26.88%

20.84%

21.14%

22.83%

中枢神经系统类药

15.57%

17.80%

19.35%

14.40%

16.71%

抗心血管系统类药

10.23%

10.12%

14.02%

11.09%

11.52%

内分泌系统类药

9.31%

6.46%

8.19%

7.66%

7.94%

抗肿瘤药

6.72%

5.41%

6.95%

5.26%

6.08%

呼吸系统类药物

4.58%

2.27%

2.48%

4.23%

3.44%

消化系统类药

3.36%

2.62%

2.61%

2.63%

2.78%

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2.60%

3.32%

3.60%

3.20%

3.20%

主要影响变态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药物

1.68%

0.70%

0.74%

1.26%

1.10%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药

0.61%

1.05%

0.74%

0.46%

0.69%

诊断用药

0.61%

0.87%

0.37%

1.26%

0.79%

维生素、营养类、酶抑制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药物

20.76%

22.51%

20.10%

27.43%

22.93%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经表2统计,S区上报的ADR化学药品中的抗感染药物连续4年均高于20%。根据第18版《新编药物学》的药品分类方法,抗感染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抗菌药、抗结核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及抗寄生虫药,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266例(40.06%),喹诺酮类抗菌药共190例(28.61%),两者在抗感染类药物中占比之和高达68.67%,需重点关注。S区上报的ADR化学药品中排序前5位的分别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44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0例、唑来膦酸注射液40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6例、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5例,需重点关注风险监测。

2.6中药情况分析

在2018年至2021年224例次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133例,男女患者比为0.45:1。相较于老年患者总体报告中的男女患者比,中药相关的病例报告中,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涉及怀疑药品114种,注射液共86例次(38.39%),胶囊剂共53例(23.66%),片剂共22例(9.82%),其他剂型包括粉针剂、丸剂、颗粒剂等。给药途径中,口服给药占53.13%,注射给药占40.63%,局部外用给药占6.25%。口服给药在给药途径中占比较大,这与中药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关联;注射给药紧次于口服给药,其静脉注射给药占94.51%,其他注射给药占5.49%。中药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的比例略高于其在老年患者总体报告中的比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例数排名前5的品种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冻干)17例、注射用血栓通(冻干)15例、银杏内酯注射液14例、复方血栓通胶囊7例、灯盏生脉胶囊5例,需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的风险监测。

2.7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情况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6年10月印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术语使用指南》对2018-2021年S区1975例老年患者ADR累及器官系统进行统计,排名前五位分别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5.27%)、胃肠系统损害(17.9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3.37%)、全身性损害(11.80%)、血液系统损害(10.73%)。

3讨论

3.1药品不良反应与性别及年龄

S1975ADR报告中,男女患者比为0.65:1,女性患者在其中占比较高。以此为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①S区属于人口净流入城市。根据2021年S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区常住人口数326.94万人,其中总户籍人口为158.91万人户籍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48.4%;女性占51.6%60岁及以上人口占16.4%。常住人口中有较多的65岁以上女性在从事家政、育儿等工作65

岁以上女性常住人口占比较大。②相较于男性患者来说,女性患者由于性别上的先天优势对待事情会比较耐心且女性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强,观察事物更仔细,比较容易发现和关注ADR[1];③在生理与激素水平方面,女性的脂质腔隙较大,易蓄积脂溶性药物,使药物血浆消除半衰期延长,且体液总量低于男性,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和作用[2]药物的作用与个体的情绪也有一定关联;女性较男性比较敏感,故情绪波动较大从而导致药效差别。

1得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ADR报告例数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主要有两个方面导致。一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衰退,易发生记忆力下降[3]从而影响ADR汇报例数;另一个方面随着自然规律而减少的老年人口对ADR汇报也存有影响。在图1中的严重报告,8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的构成比高于其在总体报告的构成比,其导致因素可能主要有生理功能改变及药物动力学改变两方面影响,故主治医生应根据情况调整适合老年患者的用药剂量。

3.2药品不良反应与给药方式

在本次收集的病例中,ADR给药途径方面注射给药占61.83%。注射给药中,静脉给药占94.29%,其他注射给药占5.71%。在不同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6]。本次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医疗机构的自主上报且医疗机构多以静脉给药的方式治疗疾病。静脉给药时,药物不需经过首关消除作用,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很快即可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迅速发挥药效,其作用和不良反应均比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静脉给药,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但也大大增加了ADR发生风险。医护人员应注意静脉药物配置、操作,避免药液浓度过高、溶媒选择不当、输液速度过快、配伍药物间相互作用、放置时间过长等因素引发ADR

3.3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系统的主要临床表现

ADR报告的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累及器官/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临床上最直接、明显的观察部位,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在化学药品中使用最多,其中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266例(40.06%),β内酰胺类的严重ADR主要与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症状有关。由于在体外表现明显,容易发现。在S区1975例ADR报告中,注射给药占61.83%,口服给药占36.00%。注射给药的吸收过程较快、药效起效快,同时ADR的发生概率高,且使用患者基数大故发生ADR的患者也多。给药途径中口服给药仅低于注射给药,口服是胃肠道给药,此途径与消化系统有密切关系。药物在胃肠道的蠕动下与胃壁充分接触在起疗效时也会有ADR的发生,因临床上多表现为呕吐、头晕、头疼等现状,故易于被人们所注意。

4建议

在2018-2021年S区1975例老年患者的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群在临床安全用药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医疗机构方面也应当完善和强化相关ADR监控体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ADR潜在风险较高,故在医疗用药时应当加大药品监督力度,强化患者有关药品风险的意识,同时需培训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来进行监测工作。在临床方面的人才应当培养其较高职业素养,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医师要加强对老年人长期居家服用药物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和健康管理,定期随访慢性病控制情况并识别可能的ADR,给予多种形式的用药安全干预措施,提升老年人安全用药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

公司持有人方面上对ADR要时刻保持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强烈的安全意识。要遵守国家相关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生产研发中药注射剂的公司持有人,需进一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做到严谨记录和审核产品生产信息、收集和统计上市产品相关不良反应信息,第一时间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ADR风险及时更新修改药品的说明书信息,此外还应当及时、主动地应将产品安全性风险告知医疗机构。

有关监管部门方面要拓展数据来源途径多样化。ADR数据收集途径多样化,需重视对医疗机构和社会群体积极进行定期的组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加强普通群众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上报意识。同时要对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除此之外,在社会上需要构建多种沟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药品安全性信息的可及性。各大省份相关ADR机构除了日常宣传外,可结合当今的时代特性通过智能方式来统计问题,如问卷星、相关官方软件等设置简易且不乏专业知识的问题,这样能更加精准地收集数据,为病患可在平台上反馈情况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傅瑞春,黄炳川,洪佳妮,李甄凌,郑建宇.8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01):102-105.

[2]胡媛媛.我院2016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5):160-161.

[3]岑芸,马小琴.老年人用药依从性自身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21,20(11):32-36.

[4]周晓晶.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干预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9):1083-1085.

[5]傅得兴.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04):70-7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