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有“妙方”

/ 2

中医儿科有“妙方”

覃艽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611135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而身为父母,学会如何给小儿进行家庭治疗、运用中医小方法,非常有必要。本科普以小儿发热为例,对中医儿科治疗的方法进行科普。

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家长朋友们最紧张、担心的症状之一。在临床中经常会听到家长们焦急的询问:“发热会烧出大病重病不?”“会不会烧抽?”“会不会把脑子烧坏?”等等疑问。具体发热是什么,怎么简易分类,如何家庭处理,特殊情况及时就医,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就会从容应对。

1什么是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顾名思义就是小儿体温升高了,一般临床上定体温超过37.5℃为发热;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测量体温时应该在小儿安静、汗落后,擦干腋窝,以水银体温计腋下为准。很多情况会造成小儿体温一过性增高,比如刚哭闹过,活动后或者刚吃过饭等,加之衣物未及时减去,都有可能体温升高。

从中医角度看小儿发热常见有两大类

(1)受凉感冒发热,调护失宜,穿多或穿少都可能致使受凉发热。特别是这个春季多风季节,天气变化快,早晚温差大,衣物没有及时添减,汗多当风,即造成受凉感冒引起发热。临床除发热外会见鼻塞、流涕(有的初期清涕,很快浊涕)、喷嚏、轻微咳嗽,大小儿可自诉怕风、怕冷、头疼等情况,均属于受凉感冒发热。

(2)再者最常见的一类为积食发热,多有进食不节、不洁,意思是进食无节制、无规律,或进食过多膏粱厚味,比如肉蛋奶、油炸、干果、小零食以及饮料等。临床上除发热外会见干呕、呕吐、口臭、腹胀、大便酸臭或几日不排,小便黄、骚味重等情况,加之发热之前的进食情况,可判断为积食发热。

2如何家庭处理,中医儿科有妙“方”

具体如何处理呢,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样更有针对性去处理。

(1)受凉发热,伴清涕,风寒感冒颗粒即可,或者家庭中葱白2段,生姜3片(硬币大小)红糖一块煮水喝也可。

(2)受凉发热,伴浓浊涕、黄涕,风热感冒颗粒,同时有清涕、浊涕选择感冒清热颗粒。因受凉引起的发热可以多揉搓背部风池风府一直到双肩井穴,有助于驱寒解热。提捏大椎穴让其出痧也有助于退热。

(3)积食发热重点是消食通腑退热,类似于我们烧锅煮汤,锅底下柴火不去掉,汤一直滚烫状态,扬汤无法止沸,只能釜底抽薪,也就是通腑泄热。多摩腹,顺时针揉肚子,捏脊也就是捏积也有助于消积食。常见药物:化积口服液、肥儿丸,如确实几日大便未排,临时可开塞露通便。

(4)积食与外感同时存在,即积食后又受凉,或者受凉感冒后饮食仍不注意造成积食外感同时存在。可以参照以上说的,措施选择应用。

(5)小儿发烧前一周有四大症状,耳朵晚上红一只或两只都红,口气重,大便臭或干,手心热或手背热。要是这些都有了,发烧马上就开始了。这些是身体警报,做父母的要耐心观察,发现情况赶紧去处理。手背发热是外感风寒,姜汤早期发汗好。手心发热是内热,需要清热解毒养阴板蓝根早起用很好。外感多流鼻涕,内热多嗓子疼,扁桃体炎。

3什么情况下的发热需要立马就医?

(1)首要观察小儿精神状态,持续精神萎靡、精神状态差,需要尽快就医;

(2)发热伴抽搐、伴呕吐且不吃喝、伴皮疹、伴出血点、伴呕泻且长时间无尿等情况时,需要警惕,建议尽快就近就医。夏天感冒发烧首选霍香正气水,最便宜那种。效果很好。受不了味道的可以用棉球吸饱药水放到肚脐做脐疗。效果也好。

4小儿常见病,中医儿科有妙方

小儿发热:银柴胡10克,青蒿10克,白薇10克,丹皮10克。小儿发烧多数与食积有关,系平时喂养不当,违背古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食积容易生内热,造成扁桃体发炎,平时要注意喂养要少,不要过饱。嘴中一旦有口气,就要用些中成药。我推荐大山楂丸,成分全食品,效果很好。没有食积,不容易发烧的。

小儿高热:金银花15克,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竹叶1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葛根5克,薄荷5克,生石膏150克,知母15克。

小儿过敏性鼻炎:辛荑4.5克,细辛4.5克,苍耳子9克,白芷4.5克,川芎6克,防风9克,乌梅9克,甘草9克。

儿童抽动症:鳖甲15克,龟板15克,生牡蛎15克,钩藤10克,阿胶10克,生地10克,麦门冬10克,茯神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

小儿扁桃体炎:一枝黄花15克,连翘8克,鱼腥草15克,射干6克,桔梗5克,甘草5克,赤芍6克,荆芥6克,大黄3克。

小儿暴发性脑炎:生石膏200克,金银花60克,连翘30克,大青叶30克,芦根30克,生地30克,丹皮15克,紫草15克,草河车15克,青黛10克,大黄15克,芒硝15克,甘草15克。

小儿泌尿感染:凤尾草15克,旱莲草15克,车前草10克。

小儿白喉:金银花45克,连翘15克,蒲公英18克,板蓝根9克,生地9克,白芍9克,麦门冬9克,川贝母9克,丹皮9克,薄荷3克,甘草3克。

小儿夜尿:补骨脂18克,益智仁12克,五味子18克,桑螵蛸18克,覆盆子30克,菟丝子18克。共研细末,每次3-6克,每日2次。

此外,推拿亦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各类按摩手法所体现,包括推、揉、按等。推拿疗法可以发挥疏经通络,调节气血的作用,在儿科疾病中,针对遗尿、厌食等症状,推拿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湿敷:湿敷作为一种古法传承的演变外治法,指的是将纱布浸润于药液中,选择药物煎汤的方法敷于患处或局部,可发挥清除毒邪的作用,例如乌辛散湿敷治疗鼻炎等。刮痧:指的是使用刮痧板以及润滑剂等方式,对身体局部进行刮治疗法,直到皮肤浅表可观察到紫红色改变。该疗法可对食滞起到治疗作用。

总体来说,小儿的纯阳之体,患病之后病因相对简单,在选择针对性治疗方法后,起效更快。中医外治法自古经过长期的演变,如今也广泛应用于临床,衍生出了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外治法。因为小儿处于发育状态,在治疗用药中需要万分谨慎,故选择外治法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用药不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可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以此方法达到了在安全程度下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