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王海洋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101308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组患者30例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探究组患者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互比,探究组高(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在获得更高治疗有效率的同时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早期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诱发原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当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氧及缺血,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的主要发病原因与脑部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脑损坏的部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轻者可完全没有症状,及无症状性脑梗死,重者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甚至死亡[1]。急性脑梗塞早期主要以溶栓为主,能够起到重建缺血区循环,并且能够抢救可逆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从而使得致残率降低,也可以提高治疗安全性[2]。因此,本文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1基本资料与治疗对策

1.1基本资料

研究跨度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组患者30例采用药物口服治疗,对比组患者年龄47至80岁,平均年龄(63.03±0.10)岁,男性20例,女性10例;探究组患者30例采用超早静脉溶栓治疗,探究组患者年龄48至81岁,平均年龄(63.25±0.34)岁,男性19例,女性11例,各个小组的基线数据实施均衡性比对,差距小(P>0.05)。

1.2 治疗对策

对比组患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给予帮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113013),1d/次,100mg/次,以及口服硫酸氢氧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542),1d/次,75mg/次。

探究患者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生产企业: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批准文号:S20020034),剂量为0.9mg/kg,首先采用10%的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要在10min全部完成,剩余的药物可溶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药物的总计量不得超过90mg,治疗时间平均在1h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具体表内包括显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血栓溶解情况好;有效: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血栓溶解情况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无任何改善情况,血栓溶解情况无任何改善,反而患者病情加重。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体表内包括消化道出血、口腔出血、脑出血、脑疝,并发症发生率越低代表治疗安全性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5.0系统处理,所得到的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表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互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互比,探究组高于对比组,P<0.05,见表1。

表1组间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互比(n ,%)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比组

30

8(26.66)

10(33.33)

12(40.00)

18(60.00)

探究组

30

15(50.00)

14(46.66)

1(3.33)

29(96.66)

X2

11.882

P

0.00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互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互比,探究组低于对比组,P<0.05,见表2。

表2组间患者并发数发生率互比(n ,%)

组别

例数

消化道出血

口腔出血

脑出血

脑疝

发生率

对比组

30

2(6.66)

2(6.66)

3(10.00)

2(6.66)

9(30.00)

探究组

30

0(0.00)

0(0.00)

1(3.33)

1(3.33)

2(6.66)

X2

5.455

P

0.020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叫脑卒中、中风,是由于供应大脑血流的血管发生堵塞,导致其远端供血的脑细胞出现缺血、坏死,促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功能缺损性症状,而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也是因供应脑梗血液的原因,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3]。另外,若供应脑血循环的颈部动脉,也是会导致患者的血流阻断,从而产生脑组织坏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于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主要是以溶栓治疗为主,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患者改善血管狭窄以及脑组织缺血。阿替普酶是一种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能够具有选择性的鱼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原结合,能够在药物流入血液中后,可能够转变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达到溶解血栓、通畅血管的作用,并且能够发挥溶栓的效果。另外,通过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也能够使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提高[4]。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通过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探究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高于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的对比组,这一结果能够说明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探究组低于对比组,说明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身体恢复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满足临床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有效率得到提高,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海燕.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当代医学,2022,28(16):9-11.

[2]徐瑰翎,廖涛,万治平.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06):934-935.

[3]田宇,赵刚,刘军.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0,15(04):115-117.

[4]冯帅南.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