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4

浅析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林春盛1,2,范琦1,马伊笛1孔菲3,胡晓阳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近20年,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并且痛风可能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痛风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急需解决。目前,中医药治疗痛风展现出强大的优势。本文将对痛风在发病机理、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为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提供一定基础。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治疗;发病机制;治疗作用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gout

Abstract: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onset age is getting younger and gout may cause hypertension, 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lipidemia and other diseases, which affect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n bring huge burden to the society. The pathogenesis of gout is complex, and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new e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out diseas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emerged a strong advantag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troubled by gout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paper will elaborate the pathogenesis,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clinical study of gout. Then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out.

Key words: Gou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 effect


痛风是一类代谢性疾病,多因尿酸排泄异样或嘌呤代谢混乱造成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于组织所致,常并发于肾脏,严重者多伴发关节破坏、糖尿病、冠心病等[1]。目前,国内外指南中均未发现可以根治痛风的方法,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时能很好的缓解症状、控制病程以及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具有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本文对痛风的发病机制及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进展和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1、中医对痛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痛风通常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病”范围之内2,其发作与受外邪、日常饮食习惯、自身体质因素有不可避免的关系,风、寒、湿、痰浊、瘀毒停于身体内部,贯注于人体的四肢关节处,使经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3,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及关节四周组织出现刀割样或噬样的剧烈疼痛,使患者难以忍受,伴随局部红、肿、发热反复发作以及功能受限4。痛风病位以肝脾肾为主。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一般与人的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的脏腑失养进而引起的脾肾阳虚和后天外邪侵入引起的风湿热痹、风寒湿痹和痰瘀互结有关。因此,痛风在辨证论治时应恪守“急病治标,慢病治本”的基本治疗原则。痛风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主要以“清热止痛,利湿活血”为治疗原则,缓解期以“化湿醒脾,温阳补虚”为治疗原则。其次痛风也与饮食习惯相通不要食用过多的高蛋白或者高尿酸食物,尤其是喜欢饮酒吃辛辣油腻的食物[5]

。不同的病因病机,对治疗痛风侧重点和看法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医治痛风有很多的内外治疗的方法。

2痛风的发病机制研究

痛风的发病多因尿酸增多或者减少、尿酸排泄障碍、食物中的嘌呤摄取过多以及嘌呤的降解能力下降导致。自古以来痛风就是和日常饮食息息相关,只是近20年以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才在饮食方面受到人们的重视。的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海鲜、肉类和饮料等食物的摄取增多导致人体内嘌呤摄取量过高。外源性及内源性嘌呤可经过肝脏代谢变成尿酸,尿酸以尿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在体内循环形成“尿酸池”,主要经过肾脏和肠道排出,其中2/3的尿酸由肾脏排泄, 1/3由肠道排除,血清尿酸是否均衡取决于尿酸生成与排泄是否处于稳定平衡状态6。摄取的嘌呤过高,尿酸平衡被打破,就能够引起痛风。

3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3.1中医内治法 

四妙散见于《成方便读》,主要治疗湿热下注证。杜明瑞等[7]经过大量文献分析用四妙散加减来医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效果与患者使用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具备通阳行痹,祛风逐湿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来自于《金匮要略》。李鑫海等[8]系统评估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医治痛风的临床效果和使用的安全性。结果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治疗痛风在总体效果和降低血清中的尿酸水平等方面优于西药组,于西药组相比,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当归拈痛汤(《医学起源》)具备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王宁[9]分析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痛风性肾病的临床效果。相比于秋水仙碱治疗,当归拈痛汤加减临床上是有较好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较小。李瑞等[10]使用Mate分析来进一步研究以萆薢渗湿汤为主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通过分析得出用萆薢渗湿汤为主方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副作用较小。

3.2针药并用 

向贤德教授善于使用“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法,但治疗时须遵守因人而异和因病而异的原则。“针药并用”是以中药内服来调理脏腑功能,然后再用针灸的方式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进而完成内外兼治,让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蒙医针刺与蒙药相互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并且给予蒙医护理。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通过此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很好且治疗过程较短[11]。高守媛12以加味四妙散为基础方,联合阿是穴及井穴点刺放血疗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取得佳效。张星华13运用针刺联合痛风汤治疗痛风急性期,较好地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及全身各个症状等问题。

周光进等14发现穴位埋线结合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比单用药物更能缓解症状,且能有效改善血尿酸水平。刘俊15采用针刺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主要选取曲池、足三里、大椎、阴陵泉等穴位进行针刺,效果比服用嘌呤醇片更佳。陈海燕等[16]使用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给予防己黄芪汤加味并针刺太冲、三阴交、合谷、商丘加以配穴曲池、尺泽、太溪和阴陵泉。

3.3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的一些康复手法,在疾病治疗时与中医内治相辅相成。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医外治疗法也不断完善和提高,各种各样的新型治疗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涌现,在治疗痛风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3.1刺血疗法 

痰浊、湿热和毒邪停滞关节而引起的痛风,刺血疗法通过针刺引“恶血”外出,使其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缓解疼痛。邱明亮等17发现针刺放血加火罐治疗痛风比单纯的针刺并取阿是穴进行围刺效果好,并且通过临床应用得到很好的效果反映。梁汉坚等[18]在患者患处取三点进行放血并联合四黄清热散外敷,可有效缓解处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且一定程度上降低炎症指标。

3.3.2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一种具有针的刺激和灸的温热作用的中医传统疗法。主要是利用特殊材质制成的粗或细针,将针在火上烧红之后,然后迅速的刺入穴位或部位。火针疗法具有驱除寒邪、攻邪外出的功效,综合了传统针刺和灸法,通过以热引热,达到祛瘀通络的功效,可改善患者疼痛。谢丽琴等19用火针法治疗急性痛风患者发现与西药相比虽然总体效率差异不是很明显,但是火针的镇痛作用效果却十分显著。

3.3.3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一种具有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操作方法比较简单而且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副作用比较小。段连香等[20]主要采用二黄膏外敷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的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各个炎症指标,减轻关节积液、滑膜增生。陈群群等[21]利用四黄膏外敷结合清热利湿通络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消除关节肿胀,使用方法也相对比较安全。梁建亮等[22]在使用秋水仙碱片的基础上加用伤科黄水外敷病变关节处,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4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

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发生巨大的变化,痛风患病人群不断扩大,据部分地区调查数据估计,我国痛风的发病率为0.03%~10.47%

[23]。最新版201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研究制定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4],在中医药治疗痛风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而且中医药在医治痛风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4.1辩证用药的临床应用 

湿热蕴结证大多数采用清热祛湿的方法。刘燊仡、胡悦[25]认为痛风急性期多为湿热痹阻, 热毒壅盛,根据症状一般使用蒲公英、金银花、生石膏、虎杖、黄柏等可以清热解毒凉血;当要利湿时可以使用萆薢、六一散等中药;如果痛风患者在热很重的的情况下可以加入大黄;同时可以考虑加加炙鳖甲、知母等以防热盛伤阴。刘维[26]认为痛风急性关节炎期时湿热之邪作祟,用四妙散和五味消毒饮加减来达到清热凉血活血、通络利湿止痛的功效。

瘀热阻滞是痛风的证型之一,应该采取清热化瘀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何东仪[27]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由热毒炽盛, 瘀滞血脉, 闭阻经络关节所致,可用四妙散治疗,如果出现下肢疼痛等症状可以加牛膝、独活等;关节红肿者可以在原方基础上再加丹皮、赤芍等。

痛风慢性期的肝肾阴虚证可以采用独活寄生汤合真武汤加减来进行补益肝肾。厉金华[28]认为应补肝益肾,在根据不同的症状适当添加一些中药来进行治疗,如关节有明显的冷痛时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制川乌、干姜。这样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早在《格致余论·痛风》中曾提到过痛风由痰瘀互结引起,杨宗善[29]认为痛风慢性间歇期证可以用痛风方, 如果出现关节变形者可以在原方基础上加全蝎、地龙。亦可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适当的加减。

痰浊阻滞也是常常引起痛风,中国的各大医家曾提出过“百病多因痰作祟”路志正[30]用三妙散加味来治疗因痰浊引起的痛风,并达到健脾胃的功能。

素体受寒湿影响使其阻滞关节经络而引起的痛风,可以使用吴斌龙[31]提倡的乌头汤加减治疗,此方具有散寒温阳的作用效果比较明显。

4.2痛风分期治疗研究进展

现阶段对痛风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同的学者对于痛风的分期治疗方法和切入点也是略有不同。杨良山等[32]认为急性期应解毒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慢性或间歇期症状缓解的患者应通筋舒络、补肝益肾化湿为主。张明教授[33]认为急性期可以使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除痹为治疗原则;缓解期应宜培补脾肾方法来进行滋补。

痛风在不同分期时用药也是不相同的。刘湘玲、韩德军、杨锡燕[34]收集大量的文献来研究老中医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如何用药,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使用频数较多的黄柏、薏苡仁、苍术、牛膝、土茯苓、萆薢、威灵仙、甘草、泽泻、赤芍、山慈菇、忍冬藤、防己等。刘焕、 徐鹏刚[35]根据王素芝主任医师长期在临床上治疗痛风的丰富经验总结出在痛风的急性期应在治疗过程中将活血化瘀始终贯通,药物应清热祛湿,如果病情继续恶化的话就要把活血药与化痰药之间的比例逐渐提高。

4、未来和展望

痛风具有发病机制复杂,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在临床运用的过程,中医药治疗痛风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不同的学者在面对同一证型时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这就使用中药治疗痛风标准很难统一。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副作用较少、用药的安全性高,治疗过程简单,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势,缺点为中药治疗痛风需要的时间较长,患者可能因此会对中药治疗痛风产生质疑。每位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角度和疾病治疗的方式方法不同,导致其认识痛风的病因病机侧重点不同,临床证型杂乱,可能会出现研究缺失信息以及随机方法描述模糊,研究结果存在误差风险较大,进而影响实验研究的结果。与此同时,大量的文献表明中药治疗痛风是有一定疗效的,但痛风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层次去探讨。

中药治疗痛风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合理的规范并建设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完整体系、选择适当的标准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痛风效果,合理设计可靠可信的临床试验探索中药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深入对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整体研究,探索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是痛风研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J].浙江医学,2017,39(21):1823-1832.

[2]汪学良,张艳坤,彭江云,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辨治痛风用药规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0):2545-2548.

[3]王红霞,封丽华,张相鹏,等.泄浊解毒方治疗急性期痛风关节炎的疗效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32-2434.

[4]茹意,郑淇,蒯仂,等.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近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6):1428-1430.

[5]姜丹;卢嘉琦;吴坚.吴坚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及病案撷菁[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3):98-100+117.

[6]茹意,郑淇,蒯仂,等.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近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6):1428-1430.

[7]杜明瑞,郭志忠,冯福海.四妙散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研究[J].中医研究,2015,28(8):66-70.

[8]李鑫海,李萍,曹义,等.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治疗痛风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2):24-28.

[9]王宁.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痛风性肾病63例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Z2):103-104.

[10]李瑞;谢璋庆;陆振;林雅琪;邓方总;庞学丰.萆薢渗湿汤为主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22,31(04):252-256.

[11]武春梅.蒙医针刺结合蒙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及蒙医护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2,(05):78-80.

[12]高守媛,张振祥.针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34例[J].饮食保健,2018,5(30):105.

[13]张星华.针刺联合痛风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J].中医研究,2018,31(10):42-44.

[14]周光进,贾宁,杨嘉恩,等.穴位埋线结合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4):97-98.

[15]刘俊.用针灸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9):29-30.

[16]陈海燕;刘怀珍;崔新亮.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21,41(05):85-89.

[17]邱明亮,朱卫娜,罗红梅,等.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498-5500.

[18]梁汉坚;彭自强;钟康华;徐景利.刺血疗法联合四黄清热散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03):83-86.

[19]谢丽琴,李丽霞,黄应,等“.火郁发之”法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6):190-193.

[20]段连香;陈杰;刘子洋;廖琳;郭玥;路建饶.二黄膏外敷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07):107-111.

[21]陈群群;崔俊英;李朋;胡年宏.四黄膏外敷结合清热利湿通络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02):323-325.

[22]梁建亮;余俊文;郑宝林;李婷;陈君立;黄赛花.伤科黄水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01):122-124.

[23]杨丽华,刘晓丽,蒋雅琼,等.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J].医学研究杂志,2019(12):4-6.

[2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z].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2013.[C]

[25]刘燊仡, 胡悦.胡荫奇治疗痛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10) :1961-1962.

[26]刘维.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432-433.

[27]何东仪.秦亮甫教授辨治痛风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5 (6) :1-2.

[28]厉金华.痛风证治浅见[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1) :164.

[29]石鹏, 林为民, 赵武, 等.杨宗善治疗痛风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 2013, 34 (1) :57-58.

[30]石瑞舫.路志正治疗痛风痹经验[J].河北中医, 2011, 33 (7) :965-966.

[31]吴斌龙.温阳散寒通络法治疗痛风浅析[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12) :2157.

[32]杨良山, 钟琴.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综述[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3 (8) :53-56.

[33]陈娜, 王一飞, 张明.张明辨治痛风性肾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 (4) :32-34.

[34]刘湘玲, 韩德军, 杨锡燕.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用药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 (2) :187-192.

[35]刘焕, 徐鹏刚.王素芝治疗痛风经验擷菁[J].陕西中医, 2014, 35 (10) :1394-1396.

作者简介:林春盛(1990 - ),男,硕士研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胡晓阳(1979 - ),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方剂学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