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环境局势推进武警边境机动作战战备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环境局势推进武警边境机动作战战备建设

朱志坚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 要】作战环境研究能为作战准备和提供依据,为作战行动打基础。本文通过对中缅边境地区环境与局势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该地区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提出武警边境地区机动作战的一些建议,促进研战备战,掌握作战主动权。

【关键词】中缅边境  环境  局势  机动作战

一、中缅边境地区环境状况

(一)中缅边境自然环境。中缅边界西端与中印边界相接,东端与中老边界相接。边境线全长2千余公里,呈南北偏西走向。以尖高山为基准,北段跨我国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地处藏东南山区和云南横断山区。藏东南山区中缅边境地形主要呈南北方向北高南低的山川,地区山高谷深,人烟稀少,南接缅甸克钦邦。横断山区高黎贡山东麓我方一侧, 海拔 4千多米, 自西向东排列着怒江、怒山山脉、澜沧江、云岭山脉和金沙江等山川,为三江并流腹地;西麓缅甸一侧为伊洛瓦底江与其上游的恩梅开江流域。南段边境沿线内外,大多为怒江至萨尔温江、澜沧江至湄公河两大跨国河流中游的低海拔和低纬度丘陵河谷地带, 总体上无山川阻隔,地理空间连成片状。

(二)中缅边境人文地理环境。沿着国界线走向, 我境内依次为西藏的察禺地区和云南的怒江、保山、德宏、 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六个地市,人口约1千余万;缅方一侧为克钦邦与掸邦, 约有人口5百万,边境沿线两国总人口数合计约1500万,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族别达到近30个之多,其中大部分跨国而居,边民通婚、互市,往来频繁。由于边境地区地理上与中缅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相离较远,致使工业化进程慢、水平相对低。

(三)中缅边境政治经济环境。我国中缅边境地区,分布在西藏察隅县和云南省,在党的领导下,地区政治大局更加稳定,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族团结更加紧密,文化建设更加繁荣,安全形势向上向好。经济上,近年来,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实践振兴边疆战略指引,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产业结构调整得到突破,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振兴,边境地区民族经济迅速发展。边境缅甸一方主要为克钦邦和掸邦两个地区,名义上缅当局统一治理,但实际上地区具有高度自治权,甚至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克钦邦和掸邦就有多支民族地方武装。军方与民族地方武装时有冲突,而各民族地方武装之间也存在矛盾,地区安全局势动荡。缅北边境地区远离缅政治经济中心,经济较为落后,克钦邦主要经济源自农业、玉石、木材,掸邦的经济基础也是农业,木材和矿产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是缅边境贸易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型。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民地武力量还依靠毒品、博彩业作为经济支撑。

二、当前中缅边境地区局势特点

   (一)总体平稳

1.中缅双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为边境局势奠定良好基础。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自建交以来,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的缅甸民盟政府或掌控局势的缅军政权,缅方较以往尤为重视中缅关系,注重 “胞波友谊”,基于共同利益和政治诉求,中缅关系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

2.中缅边界问题未存争端,边境无主权问题的纠纷。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圆满解决边界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国与国之间解决边界问题典范。中缅边境局势消除主权争端的隐患。

3.中缅经贸关系不断向好,为边境局势平稳增添良好交往纽带。中缅两国在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澜湄对话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等方面有着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双边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了边境地区繁荣发展。

4.中缅边境跨境民族关系良好,为边境局势向好提供民众基础。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现象极为突出和罕见,跨境的族别多,跨境历史悠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拓展,边境地区经贸积极迅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内、外部交往的形式、内容、结构、规模向上向好,显现生机与活力,国内平等、团结、互助型的民族关系走向跨境式外向型的动态交流、竞争与合作格局,呈现出对流辐射、协作发展的趋势与状态,促进中缅边境局势向好发展。

(二)存有变数

1.双边关系波动可能影响边境局势负向变化。在中缅双边关系上,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和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但双边关系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变化,中缅双边关系而存在一些负向变化的因素,主要存在于缅甸一方。如缅军政权与民族团结政府对华政策的反馈、政府的执政态度、西方国家介入的影响、缅甸民族问题、缅甸对自身战略认知等。如大选后新任政府正确看待良好中缅关系的战略意义,西方国家继续对缅甸保持战略冷淡或者施加压力,以及缅北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局面等等,则中缅边境形势会在正常的轨道上顺利发展。反之则势必会导致边境局势出现不良的变化。

2.缅北冲突是当前中缅边境安全稳定的最直接威胁。缅甸民族矛盾是缅北冲突重要的问题根源。缅甸联邦全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根深蒂固、错综复杂。大缅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倾向等,致使当局及民族地方武装之间持续不断冲突的状态。控制缅甸北部边境大部分地区的民族地方武装与缅军之间矛盾重重,不时产生冲突。各民地武装之间也缺乏信任,围绕势力范围划分、经济利益分配等问题存在诸多分歧。缅北冲突以及由其导致的难民入境、炮火过界,甚至冲突扩大后的恐怖袭击威胁、民族地方武装人员可能潜入我国境内展开游击战、境内外“三股势力”趁乱渗透等问题,是直接影响了中缅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3.非法走私、毒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中缅边境局势产生负面影响。多年来,缅军方不断压缩缅北民族地方武装的活动范围,并通过国家法律手段夺取民族地方武装手中的资源处置权,旨在减少民族地方武装的财源,切断其军事武装的源泉。缅北民族地区武为了获得与缅军对抗的实力,转而致力于制毒贩毒、军火走私、跨境赌博等途径来获得巨额军费支持。毒品走私犯罪已成为危害中缅边境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对中缅边境地区武警机动作战战备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边境机动作战环境建设

中缅边境线长,边境地区环境复杂,各个地区环境相对独立,相互支援限制多。武警机动作战要加强作战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部队上去后有依托、能生存、具有较强的持续作战能力这一目标,联合任务地区部队、地方政府,根据作战地域自然、社会环境特点,建设好各种指挥情报侦察阵地、通信工程、给水工程及后勤仓库,确保部队到位“立得稳”;在主要的机动及作战地区,搞好通信信设施设备建设,确保部队信息“联得畅”;应对作战地域恶劣的自然和交通环境,做好作战物资储备,建好和稳控物资补给交通线,确保部队后勤“供得足”,建好边境地区机动作战战场环境。

(二)加强边境机动作战快反能力建设

未来中缅边境地区武警机动作战,要结合边境环境,立足重要目标、交通枢纽和有利地形,科学筹划目标防卫、警戒封控、军事管制、维稳制乱、机动增援等,抓好力量建设,区分不同作战功能编组即插即用的力量单元模块,制订行动预案,建立应急机制,强化战备训练和实战化演练,优化战备物资储备布局,提高实时高效的情报处理能力、适时精确的指挥控制能力、快捷轻便的远程机动能力、精确灵敏的合力打击能力和及时准确的综合保障能力,确保一有情况能够决策快、到位快、处置快,做到快敌行动、快速控局,提升边境机动作战快反能力。

(三)加强边境机动作战联合行动能力建设

中缅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作战环境相对复杂,只有充分发挥多方力量联合威力,才能有效保证边境机动作战的顺利实施。首先要构建融入边境机动作战联合指挥的平台。未来边境机动作战是将主要以边境地区联合作战样式展开,武警机动作战力量融入平战一体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主动接受联合指挥机构指挥,畅通内部垂直指挥,积极协同配合其他联合力量作战,在联合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实现联合制胜。其次要推进军、警、民一体联合行动。要充分与其他军兵种的支援作战力量、机动能力较强的机械化部队、陆航部队、特战部队等力量协同实施联合行动;密切与公安和地方政府等的联系,建立军警民一体情报互通机制,及时掌握敏感敌社情,实现情报共享;充分发挥地方力量行动便捷、熟悉环境等优势,建立联防机制,协同警卫重要目标、平暴制乱等任务,实施联合维稳。

(四)加强边境机动作战后装保障能力建设

未来中缅边境地区武警机动作战,往往行动紧急、跨域机动、部署分散、力量多元,准备时间短,输送任务重,保障区域广、物资需求多,仅靠部队建制保障力量难以满足需要,应整合自我保障与支援保障、属地保障与异地保障、独立保障与联勤保障等各种保障资源,继承我军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边境地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保障优势,积极构建适应军民融合统一的组织和保障体系,确保物资与装备的供应和修理、伤员救治、交通运输、支前布置等后装保障得到科学、合理、及时、高效地供应。

参考文献:

[1]朱昭华著.中缅边界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

[2]杨斌. 缅甸民族问题对我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的影响及应对[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0,(04).

[3]郭晓明. 缅北民地武问题影响下的中缅边境安全管理研究[D]. 云南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