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郑舒文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50007

一位小男孩赤着双脚,衣着褴褛,破了裤脚而又不合身的裤子沾满了泥印,乱乱的头发下却有一双渴望的眼睛,忽闪忽闪的,集于一身的灵气。灰土土的脸颊隐现着丝丝红晕,看见这样的一个男孩,除了怜悯,“生命力”一定是蹦出于脑海的第一个词。蒙台梭利的教育之路,似乎就在这一刻开启了大门。她曾偶遇过这样一个男孩,即使生活在成人所认为的潦倒之中,但他不同,他的手中摆弄着一张红纸,他依然会被一张被人遗弃在路边的红纸深深吸引,是好奇、是尝试、是最原始不夹杂任何功利和人情束缚的对生命的探索,在路人眼里不屑一顾,甚至为之可笑的举动,实则是冲破原有生活枷锁的原生力量,这是儿童的力量,某种意义上它甚至代表着“创造”。蒙台梭利看见了这份价值,这成了激励她研究儿童的原动力之一。

  蒙台梭利曾著作《儿童的秘密》中开篇即大胆的宣扬,未来将会是“儿童的世纪!”,“生活开始时的毫厘之差,会导致以后生活的天壤之别。”儿童教育的重要,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之认识到的命题。从整合人类发展来说,这不仅仅是在研究儿童,儿童教育中所蕴含的生命的秘密与活力,必将作用成人,并以此为中介影响整个人类社会,就像是在揭开生命最初的面纱,研究儿童是对儿童的爱,也是对人类的爱。儿童就像是一本书,他们是与“真我”靠得最近的人,蒙台梭利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将目光投向幼儿教育,这无疑是大胆的创举和尝试,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位小朋友所说的话:我们的心里会有一些挂念,还有一些空白。心中的挂念无疑是主体生命与世界的联系,是儿童纯真稚嫩内心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因为有了感情所以挂念,有对父母、朋友身边人的爱,也有对自然的好奇与爱。而至于空白,这似乎代表着探索与对世界的提问,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张力你永远难以预估它的力量,这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潜能所带来的或许就是改变世界的能力。我们不应该封闭儿童身上最纯粹的生命的冲动-----那是一种最质朴地表达对生命热爱和好奇的方式。你无法想象未来的他会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或许是经济上的迅猛增长、政治上的伟大变革,亦或是艺术精神生活上的惊世之作。不出意外,他极有可能会把在儿童时期,我们最初带给他的世界----改变。

“新教育”的是蒙台梭利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的主体。早在18世纪,卢梭曾成提出:应该以儿童为主体,成人和教师的地位应该让位于儿童这史称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变革,蒙台梭利承袭了这一教育理念:一切以儿童为主体和中心。

其一蒙台梭利在书中专门以此成章节论述了“成人的控告”,她直言不讳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父母不应该用成人的角度和观点,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儿童成长之中,抑制和束缚儿童的自然生长,书中也写道:因为这种控告谴责不仅仅是“偶然”的错误,而且是由于“潜意识”而犯的错误。事实上成人所造成的最大的伤害不在于它是一个“错误”,而是这种错误的本质是“潜意识”,在成人固化思维中的潜意识,往往是不受理性控制的、是不定时、不定点、不定程度的,是以爱为名的占有,更甚的是潜意识会促而形成一种潜规则,潜规则最终会成为被控诉者的保护伞,这一切罪恶的根源所形成的默契将儿童压抑于隐形的恐怖之中,艰难地喘息、吃力地生长。瑞吉欧教育思想曾谈到“儿童应是主动的、有能力的、顽强的探索和发现者”,当我阅读至此,内心深处感然隐然轻叩。比如儿童在生活中,常常会有闹脾气的时候,成人在埋怨孩子调皮时,更应该关注这一行为的底层逻辑,这是一种偏常、抗争,它代表着个体精神胚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成人不应该是意味的指责,而是要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消除儿童内心障碍的同时,谨介让自己成为儿童个性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这是一种荒唐而可笑的行为。这一切都是对儿童人格上的尊重。儿童应成为主动一方,他们的发问、探索、思考、反驳、辩论、猜疑、感动、喜悦不再是简单的动作亦或是情绪的倾诉,而是有思考意义和个体动机的对世界的反馈与渴望。

其二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发展的敏感期。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所以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智成熟关键期,蒙台梭利也曾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提出“敏感期”,把握住敏感期所出现的特殊时期,这样的教育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比如,在孩子处于幼年时期,想必许多孩子都喜欢听童话故事,这是因为该时期童话契合儿童健全人格发展心理需要,“泛灵论”是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典型特征,孩子会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会将自己的对生命的好奇和认识带入到书中的人物中即“移情”,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效仿童话中的人物——是勇敢、执着、善良、纯洁。在儿童阅读的同时即可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所以,当我们将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其实会发现学习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就像是跑一场马拉松,抢跑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前期的准备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如一个人的耐力、毅力、坚持力、勇气、决心,学前时期的教育也需要这样的视角。

同时儿童与社会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部分中“人性”一定是教育理论背后的核心,它充斥这对“人性”批驳,也充满了对“人性”对期望。寻着古希伯来的印记走来,到斯巴达军事贵族、寡头统治下的教育,杀婴、弃婴的现象屡屡可见,父权笼罩下的家庭教育体罚、打骂抑制儿童天性的发展,这是人类对自己最大的侮辱。在蒙台梭利生活的世纪,社会却理所应当的将教育儿童的责任归结于家庭教育,而对“赋予人性任务的幼儿工作者漠不关心”,更何谈对儿童对法律保护和社会保护,一切都显的野蛮和荒谬至极。社会应该给予儿童以相对应的保护和学校应提供儿童生长所需要的良好环境。一个孩子伤痕累累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而将儿童引入深渊的每一个无用最恶的成人将会成为那个时代荧幕上的小丑,所以“儿童将走向哪里?“他们将走向他应该去的地方,在那里,他将是心荡神驰的。”那会是一个澄海霁空的地方,是一个充满人性、自由、尊重与光明的地方,他们肆意地感受生命,并给予最大的热情与爱,他们试探这个世界善、恶,倾注自己的所有的梦,描绘着未来。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地方施展稚嫩心灵对生命未来思索的最高凛赋,就像是一个艺术家自由地抒发、大胆地幻想、勇敢地尝试。所以社会与家庭教育应该更多渗透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地那样:“渗透爱的教育才时是最有效的教育。”体罚与惩戒也不应成为教育孩子的借口,应该学会与孩子们对话,这种对话绝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流,应该走入“心流”是带着生命呼吸的勃勃生气,就像是一个人朝着山谷喊了一声,山谷的另一头传来回声,这声音夹带着青草、泥土和风的气息向你传来一样,美妙舒心、自然,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这亦是教育的浪漫。

读完这本书,掩卷思索。原来教育需要慢下来,充满人性、责任与爱。我特别记得《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贵无比。”“给予儿童最重要的礼物是时间”,时间对每个孩子的宽容与给予总是令人感动。儿童的成长咬合着时间的齿轮,滚滚向前。某种程度上,我们是那个追着跑的、虔诚的摆渡人,教育者在那一刻显得无比重要和高尚。学会爱儿童这份爱不单单只是情感的筹码,需要责任,因这份责任感爱才有了支柱。我们还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杨绛先生曾在笔录中写:用读书所学去生活,用生活所获去读书。《童年的秘密》是有关学前教育的著作,我们也看见了作者斗士般的一生,一位记者曾评价蒙台梭利:集聚女性的精致和男性的力量。是这样的,做一个温暖而又力量的人,或许才真正有能力将润泽与心中对教育和儿童的爱传递。当然,别忘了给自己的心灵留一块地,就像上文那个孩子一样,除了挂念,也想要留一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