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准新课标,引导小学生提高的数学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对准新课标,引导小学生提高的数学素养

柯林健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三小学  3258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数学思维,是数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认真观察、善于质疑、大胆推理等活动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学习模仿能力是小学生的优势,对于直观看到、闻到、听到、摸到的感兴趣事物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好比你问一个小朋友1加3等于几,他会一边挠头,一边很痛苦的思考,半天也思考不出来是多少,最后可能因为回答不出来大哭一场。但是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三块糖,问他现在手里有几块糖,他会兴高采烈的说四块糖。因为年龄较小的缘故,学生的思考能力比较单一,需要事件或事物的牵引来理解数学,所以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优势,教师利用学生的直观思维模式,进行协助牵引教学的方法更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改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的抽象概括运算能力较弱,可以借助实物来进行牵引,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思维模式锻炼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比如说在除法运算课程中,第一节课就是认识除法的“平均分”,对于平均分概念学生学习理解速度慢,且容易出现误区,一旦进入思维误区,就很难转换过来。那么用糖果进行牵引教学可以从开始就达到正确的引导教学,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思维观念。

、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三部曲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定要通过奥数、难题来锻炼吗?不是的。哪怕看似简单的计算,也是有思维训练的价值的。比如大家都能做对的计算题:369x9=?只要仔细观察思考,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图片1

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题目都无法做到观察和思考,谈何去做更复杂的难题?因此,并不是缺乏训练数学思维的材料,而是很多训练的材料被浪费了。那么,做题时如何用好每一个题目素材、让思维得到提升?

(一)充分经历,理解概念

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因此,概念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是背定义记结论,它就是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不要觉得概念简单就忽视它。数学知识重在理解,而理解需要多角度并结合案例。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关于体积的概念教学,在课一开始安排学生做小实验:出示两个相同的量杯,并装有体积相同的水。然后将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浸没在两个量杯的水中,学生发现两个量杯的水面都上升了。量杯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认识到石子占据了量杯中水的一部分空间,并把这部分水往上挤,引起量杯中水面上升的现象。在这个经历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到体积概念中“占空间”的意义。通过进一步思考,学生认识到由于两个石子大小不一,这两个石子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有区别,导致两个量杯中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在这个经历过程中,学生初步理解了体积概念中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们认为石子的体积应该怎样描述?”学生想到许许多多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此时学生发现石子、粉笔、牛奶等都是物体,由此得出“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转化分享,掌握方法

小学数学最常用的的方法,主要是转化,把新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也包括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还有就是数形结合。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在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并在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深刻体会“推广”的含义。如探究4.8×2.5的简便运算方法时,多数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方法类推出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分享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根据48×25=(40+8)×25,类推出4.8×2.5=(4+0.8)x2.5;有的学生先将4.8转化为5-0.2.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4.8×2.5=(5-0.2)×2.5;有的学生先将2.5转化为2+0.5,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4.8×2.5=4.8×(2+0.5)。以上实例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但适用于整数乘法,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有的学生根据48×25=4×12×25=(25×4)×12,类推出4.8×2.5=4×1.2×2.5=(2.5×4)×1.2;有的学生先将4.8转化为12×0.4,再利用乘法结合律得出4.8×2.5=0.4×12×2.5=(2.5×0.4)×12。以上实例说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但适用于整数乘法,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还发现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整数或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要创造出乘积是整数1或几、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这样会使运算更简便。有的学生还惊奇地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可以创造出乘积是更小的数:如4.8×0.025=4×1.2×0.025=(4×0.025)×1.2,在快乐分享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着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分享着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三)深入思考,灵活应用

说到应用,无他,还是要做题。一说到做题,大家就会想到“题海战术”。那么到底怎样做题,才能避免把鲜活的思维变成机械的操作呢?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像“2.30.6=3………()”这样的问题错误率很高,很多学生误以为余数是5。面对如此错误,教师并未重复讲解,而是顺势引导:“余数5是对还是错,为什么?你们能找出理由说服他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说:“如果余数是5,那么余数比被除数、除数都大,这不可能,也有悖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算理。”有的学生则通过验算3×0.6+5=6.8,验证余数5是错误的。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正确的余数应该是多少?为什么?”并借助竖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竖式中的余数“5”是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后的结果,实际在原来的十分位上,它表示的仍然是5个
0.1,所以余数是0.5而不是5。以上整个过程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紧扣商不变的性质和余数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学生的数学思考也就在叩问盲点中变得深刻且缜密。

上述的这三部曲,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但能夯实基础,更能锻炼思维,提高效益,而且在家就能操作,简单实用。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小火慢炖

从刚才的“三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要训练数学思维,往往是要“折腾”的,甚至有的老师会觉得很“废事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需要讲究策略,是在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适时、科学的训练,教师只有时刻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作为课堂主旋律,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谭劲.小学特色科技教育体系探索与创新[J].创新人才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