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健康体检人群贫血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2022年健康体检人群贫血结果分析

孙全

池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 池州247100

【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贫血的分布状况。方法收集我院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健康体检人群1038例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038例健康体检人群中总贫血109例。女性的贫血检出率为14.09%(73/518),男性贫血检出率为6.92%(36/520),女性贫血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贫血患者,因而我们应该加强居民的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贫血,大力宣传贫血知识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促进居民对贫血的认识,以便及时治疗提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健康体检人群;血常规;贫血

贫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1],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提高贫血患者治疗效果尤为关键[2-3]。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浓度作为有无贫血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红细胞内能结合氧或释放氧,在肺部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转运到全身各组织并释放出氧,然后将产生的CO2从组织中运出,从而完成在肺与组织之间进行O2和CO2 的交换,以供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一旦血红蛋白浓度过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严重不足,会导致人体出现缺氧、胸闷、呼吸困难、营养不良的等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症状。为研究我辖区正常成人贫血状况,取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38例,男性520例,年龄20-90岁,平均年龄(46.38±15.65)岁;女性518例,年龄20-90岁,平均年龄(46.04±15.94)岁。将男女年龄与血红蛋白浓度做独立T检验。此次研究人群,剔除了明确的血液病患者、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肾功能衰竭者等,共检出贫血患者者109例。独立T检验结果见表1、表2

表1 男女年龄(岁)和血红蛋白浓度(g/L)结果

男女

年龄      46.38±15.6546.04±15.94

HB134.01±11.43114.51±8.00

表2 男女年龄和血红蛋白差异统计

年龄HB

F值0.36383.819

P值>0.05<0.05

结果分析:由表1、表2可看出,男女在年龄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红蛋白浓度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健康体检者禁食8小时以上,静脉采血2ml,置入真空EDTA抗凝管,充分混匀,混匀时要轻轻摇动,以免造成红细胞破坏,导致结果检测不准确。实验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开展检验[4]。用迈瑞 BC-3600血细胞分析仪,原厂专用试剂,用全血模式进行检测。

1.3贫血诊断标准

男:Hb<120g>Hb>90g/L;女:110>Hb>90g/L,为轻度贫血。90≥Hb≥60g/L,为中度贫血。60>Hb>30g/L为重度贫血;Hb≤30为极重度贫血。

2结果

2.1 不同年龄阶段与性别贫血分布(表3)

表3 各年龄组与性别贫血分布情况

年龄(岁)

人数(例)

贫血(例)

检出率

人数(例)

贫血(例)

检出率

<30

89

0

0.00%

91

6

6.59%

30-39

100

3

3.00%

110

12

10.91%

40-49

113

8

7.08%

101

23

22.77%

50-59

114

7

6.14%

108

18

16.67%

≥60

104

18

17.31%

108

14

12.96%

合计

36

73

结果分析:男性贫血为36例,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女性贫血73例,主要集中在40-49岁。男性贫血人数明显低于女性。

2.2 不同贫血程度分布(表4)

表4 贫血程度分布情况(单位:例)

性别

轻度贫血

中度贫血

重度贫血

36

0

0

68

5

0

合计

104

5

0

占比

95.41%

4.59%

0.00%

2.3 健康查体人群贫血分类情况(表5)

表5 贫血分类情况(单位:例)

性别

正细胞贫血

大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3

1

1

31

5

1

4

63

合计

8

2

5

94

占比

7.34%

1.83%

4.59%

86.24%

3讨论

贫血的原因很多,根据病因的不同将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贫血检出率为14.09%(73/518),男性贫血检出率为6.92%(36/520),可以看出,女性贫血显著高于男性;从独立T检验结果显示女性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男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侧面显示女性贫血发生概率明显高于男性。

男性贫血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上升,而女性贫血率在40-49岁这个年龄组上升最为明显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人体各项机能下降,咀嚼和消化功能都减退,长期以素食为主,营养搭配不均衡,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足,饮食中铁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即而引发贫血。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概率很高,这也可导致老年人继发慢性贫血。因此老年人的饮食相当重要,需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避免饮食单一,确保膳食营养多样化

[5]。女性的更年期多表现在40-49岁,由于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经期失血多加速了铁的流失,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到绝经期体内激素、月经对机体影响小,贫血发生率自然就下降了。

研究显示本辖区贫血多以轻度贫血为主。且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占86.24%(94/109)。且女性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可能跟女性生理特点相关,女性生理期失血量因人而异,经期月经量多则失血多,补充的铁与失去的铁失去平衡,导致血红蛋白无法及时补充,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的女性为了减肥节食导致蛋白质摄入过少导致贫血。若在缺铁性贫血时期不及时采取措施,会进一步诱发溶血性贫血,使得治疗难度增大[6]。妊娠期妇女易贫血,可能导致胎儿生长缓慢、早产、宫内缺氧等,严重者可导致胎儿死亡[7]。因此加强对群众贫血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大家尤其是育龄期妇女对其所造成的风险的认知能力尤为重要,从而预防贫血的发生。

贫血的患病率高,但其知晓率、治疗率却并不高。不仅老年人易发生贫血,现在渐渐低龄化,儿童贫血发生率逐渐增高[8-9],儿童贫血会影响身体甚至智力发育,往往家长不够重视甚至会发展更严重的程度。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关注儿童贫血的发生是现在重要的任务之一。基层医院是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就医的第一道关口,加强有关贫血知识以及其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尤为关键,经常在基层进行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大家对贫血的重视,提倡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已是常规项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确保贫血等疾病的确诊率[10]是重中之重。通过合理改善饮食营养,提高预防意识,提升自我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大家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晋徐,张军能,刘丽雅,等.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对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8,11(19):165-167.

[2]王爽.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35(2):119-120.

[3]刘玉英.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27(39):7661.

[4] 张晓颖.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应用血液检验鉴别诊断的临床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3):114.

[5] 张璐璐,沈亚娟,段文冰,唐闻,李晓莹,赵万辉,张炳昌.济南市35262例健康体检者贫血情况调查[J].海南医学,2016,27(22):3757-3759.

[6] 刘江鸿.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对贫血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CD].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2):209-210.

[7]王小新,王欣,侯磊,张为远.妊娠期母体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对母体贫血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7,45(12):91-92.

[8]AHANKARI A S,MYLES P R,FOGARTY A W,et al.Prevalenc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risk factors in 1010 adolescent girls from rural maharashtra,indi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Public Health,2017,142:159-166.

[9]Atul Kotwal.iron deficiency anaemia amongst children in south east Asia: determinants,importance,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J].Current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6.

[10]张静静,翟福英.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鉴别诊断的检验作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0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