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分析

王娅楠1 ,姜勇2 ,孙平平2 ,李双双2

1.聊城市茌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山东 聊城  252100

2.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  山东 聊城  2521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病例筛选我院儿科接收的60例患儿,将纳入的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中的病例人数有30例,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给予观察组患儿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详细对比两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同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患儿依从性均得到显著提高,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患儿并发症均较少,最终获得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对提升小儿护理质量、增强患儿依从性、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起到了重要性作用。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

近年来,随着护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多种新型护理模式不断引进,人们对于健康需要越来越高,护理质量的好坏已成为评价医疗工作的重要部分。与成年人不同,儿童自身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均较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处于陌生环境或接触陌生人员,极易出现烦躁、焦虑情绪,无法正确的语言表达,不利于疾病的持续治疗。据报道在医院投诉中,儿科投诉占大部分,与沟通不及时或沟通障碍有关。因此对于住院患儿,护理工作需要一些特殊性,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配合,才能更好的保证患儿及家长的沟通理解。目前我国对小儿沟通的重视度不够,肢体是“无声的语言”,最新研究证明日常交流过程中80%的讯息来自于身体语言,近年来肢体语言沟通逐渐成为一类新型沟通模式。肢体语言沟通通过观察患儿的自主表现,可判断患儿的病情变化、思维活动及心理波动,同时予以积极的动作回应,建立好沟通的桥梁,有利于避免医患矛盾。面部表情是一种非语言交流手段,通过面部肌肉变化和眼神交流,来传递信息,更真实、准确地反映情感,护理人员保持和蔼、可亲的微笑,放低身段与患儿交流,更容易融入小儿群体。住院期间患儿难免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医务人员通过肢体接触或陪伴、游戏等行为,在此过程中建立信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紧张及激动。除了与患儿沟通外,应着重加强对患儿家长的沟通,更容易了解小儿的动态变化。为此,本篇文章中对小儿护理中开展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详情已在下文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病例筛选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儿60例,将所有患儿以分组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别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均值为(4.0±0.2)岁;观察组患儿男女比例为17例/13例,年龄均值为(4.5±0.3)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肢体语言沟通护理,①风险评估:护理人员要详细掌握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身体健康指标以及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②语言沟通:通过语言、手势、眼神以及小玩具等多种方式对患儿进行互动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护士要始终保持面带微笑,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患儿,从而能够增加患儿的信任度及安全感,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③眼神沟通:在日常护理中护士要通过眼神与患儿进行交流,对患儿传递鼓励安慰及亲切的眼神,并配合手势鼓励提高患儿的身心舒适度以及对护士的信任度。④面部表情沟通:护理操作期间,护士要加强自身形态管理,为患儿及家属呈现干净整洁以及端庄大方的仪容仪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要时刻保持面带微笑,当患儿哭闹时,要通过表情、语言及手势多方配合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安慰,使患儿和家属能够真正感受到护士的优质服务,从而能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身心舒适度。⑤肢体接触: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到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肢体动作,若患儿出现抵触情绪,则应及时采用抚摸头部、拥抱、拍背以及手势等多种肢体交流,缓解患儿的负面情绪,同时可通过互动小游戏缓解患儿的哭闹情绪,从而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并要对家属讲解疾病发生因素、日常护理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减轻家属的恐慌情绪,并提升家属的照顾能力和配合度。

1.3观察标准

将两组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患儿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对比;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评分对比两组护理管理质量、患儿依从性、患儿及家属对此次护理满意度,总分值为10分,其中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 19.0为本文数据分析统计软件,(x+s)、t检验/n(%)和x²检验为此次计量与计数资料描述方法,当两者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时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护理前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后显示(P>0.05)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与对照组各指标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患儿依从性得到显著提升,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患儿并发症均较少,最终获得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两组指标对比后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见表1、表2。

表1两组评分指标结果

组别

护理质量/分

护理依从性/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8±0.6

9.3±0.7

5.6±0.4

9.4±0.6

对照组

5.6±0.4

8.4±0.5

5.5±0.2

8.2±0.4

t

1.5191

5.7304

1.2247

9.1146

P

0.1342

0.0000

0.2256

0.0000

表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分

观察组

30

2(6.7)

1(3.3)

9.2±0.8

对照组

30

8(26.7)

6(20.0)

8.6±0.6

χ2/t

--

4.3200

4.0431

3.2863

P

--

0.0376

0.0443

0.0017

3讨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尤其是针对儿童护理管理质量的要求更高,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其自护能力较差,加之受到陌生环境以及病情影响,导致患儿在治疗期间会出现明显哭闹情绪,因此会降低患儿的依从性,影响临床疾病治疗效率。由此可见,加强对儿童疾病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力度,通过良好的护理配合,提升患儿的配合度,从而能够确保患儿的疾病治疗效果不受外在因素影响。为此,本文中对儿童疾病治疗期间开展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干预,并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此护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风险评估,及时掌握患儿各项体征变化以及存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计划,确保了护理管理的有效性;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儿开展语言沟通、眼神沟通、面部表情沟通以及肢体接触沟通等多方干预,最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减轻患儿的焦躁情绪,增强其配合度,从而减少患儿治疗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概率,最终能够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尽早改善,促进患儿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应用于小儿护理当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以及疾病治疗效率,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效华.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效果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8):1.

[2]黄基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19,5(22):122-123+127.

[3]刘娟,任尉华.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实施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4):179-180.

[4]龙蓉.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