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大概念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新课程大概念视野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钟耀阳

温岭市滨海镇第三小学

摘要:小学时期是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时期,是一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没有到达一定层次,独立的思想人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还没建立,所以品德与法治在这个阶段成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理念、价值理念、道德观的重要环节,很值得老师们予以关注,以便于指导学生树立起自己正确的是非观。

关键词:大概念;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引言:

"思考品格""品格与社区""品格与人生"等选修课也整体更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选修课。这一变化,相对于以往教育部着力提高小学的思想与品格教学,现在则更加关注于以法治和思想道德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格与法律素养。学校为了发展核心素养,就必须重视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通过转变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来提升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品质,从而提高学校自身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的学校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面临的课题

(一)教学形式缺少创新

小学生的自身核心素养还处在较低层次,校长、教师们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学的关注程度不足,从根本上来说,对开展学校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本质并不了解。由此导致学校对学生教学方式仍沿用单一制教学,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形式使教学本身显得平淡、沉闷。而填鸭式课堂形式则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学生课堂上积极性缺乏,也没有参与到课堂之中,对该课程内容也一知半解,达不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不够与时俱进

道德与法治是新时期的教育产物,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但统属思想道德教育层面,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用书仍为二零一六年发布的新修订版,道德法治案例数量仍然滞后于当年教材中提供的,也无法与时俱进地符合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学生在教材中实践也无法和现实生活相连接,无法进行融会贯通。

(三)教师队伍未发生改变

品德和法治课程发生变化,代课老师仍是之前的思想品德教师,但法律知识专业性不够、经验不足、缺乏科学性,且法律要求的全面知识,使得老师在对学生授课中只能是课本上浅显的知识点,无法把授课和法律学科的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更无法深入理解法律这门课程当代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问题策略

(一)创新多种教学形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下,常规教師应该注重于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更强烈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理念,把对道德与法律的了解当做个人爱好,从而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同时必须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新形式带动传统课堂教学的气氛。针对常规图书例子讲解、黑板板书演示、PPT课件等传统课堂的枯燥表现形式,老师可通过幻灯片实例介绍,或利用动画、录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常规图书例子更直接的观察。其次,也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实际案例、课堂内容一同展开充分探究、互动,从而提高了学生之间互动性,让老师进行最后总结归纳,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加课堂积极性。

(二)让教学内容具适时性

道德与法治专业性很强的特性,不能像数学、语文等类课程那样带有强烈的社会背景气息,加之学生的自身素质还没有到达一定层次,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也无法掌握。所以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状况,与学生的社会实际状况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加以修改,同时与时俱进加入学生当下情况,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教材中的学科理论,从而取得完全系统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而随着时间洪流的推移,过时的课程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学生,需要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因此走出教材也不失为一种好创意。例如我们讲授"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程,语言的渊源、演变、形成历史悠久,老师能够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带入课堂,在古老文化中认识语言的奥妙,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更直接的看到语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

(三)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品德和法治教学质量,所以优化教师作为提升质量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学校品德和法律素养教学的整体效果。参加培训集中教学、建立系统学习形式以提高教师的整体实力,通过培训教学,教师加深对职业道德和法治课程的认识,丰富知识结构,建立了系统理论知识架构。全方面提升教师自身能力,课余生活内运用新媒体提高自己的法治道德修养,时刻学法,切实做到了法、懂法,从而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进一步拓展了自己法治的认知层次。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以社会主义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并实施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以文明守纪、按照礼仪待人处物、团结友爱、大公无私,并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世界、参加公共活动、珍惜人生、体验生命,逐步形成最基本的对错、善恶和美丑观,过上积极正确的人生,并引导学生培养崇高的人格,成为负责任的好公民。

(五)通过新课标推动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老师要进入新课标,达到课标目标,其本身就需要具有最先进的,与新课标目标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要掌握老师的教育目标,必须正确掌握教学功能、教学内容、课程构成、教学实践、课程评估,掌握新课标的教育精神。所以,老师在应用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心怎样运用老师所独特的优点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能单纯关注学生对某些结果能否记得,以及记得能否正确?也不能单纯关注学生对某些技巧有没有形成,以及使用起来能否得心应手?在新课标教学目标下,老师自身就应该具有更宽广的教育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从而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知识;具有广阔的眼界,擅长研究社会综合信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和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中心的评判准则等。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核心素养还没有到达相应层次的情形之下,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改革教学策略,革新教学方法、改善枯燥课程、提高教师素质以更好适应如今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当代的教学事业增色添彩。通过对教育方面整体的改革,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渐对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法治学科形成兴趣,使学校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后实现学生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以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锦洪 .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 堂 [J]. 新课标 小学 ,2018,(4):131.

[2]高文玉.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思考[J].新课标:小学,2019,0(12):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