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浅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黄秀艳

尚志市教师进修学校

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作为家长和老师,要相融相通,密切配合,始终把努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放在首位。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所以孔老夫子早就告诉我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1]。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每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优秀的孩子离不开好的习惯,成绩优秀的孩子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该重点养成以下九个习惯,会使你的孩子各方面更优秀。

一、孩子要有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人对老师都应该有敬畏之心,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2]所以孩子要想学习成绩好,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学生就对老师更尊重,对老师更信任,更喜欢老师,与老师相处自然融洽。虽然孩子同时面对所有的任课教师,教师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孩子不适应,出现异样声音在所难免。但是孩子的心智在成长发育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与引导,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对待孩子不喜欢的老师,家长要注重重点引导,找到老师的闪光点,让孩子逐渐喜欢老师,并与老师做好沟通,让孩子跟上老师的步伐,与其他孩子同步成长。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才能更适应社会。不会因个人的不如意就报怨环境,指责他人。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孩子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也许这是说大道理。但作为孩子的课前预习,也同样适合,因为课前预习在孩子的学习环节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学习新内容前,进行预习,不但培养了孩子自学的能力,也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避免遇到知识难点,因当堂课听不懂,而影响本节课的知识接收情况。新授课提前预习教材,通过自主利用工具书、互联网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听课认真主动,了解课的结构与内容,有针对性地听课,在课上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争取当堂听懂学会。倘若预习做到持之以恒,天长日久便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灵活安排预习时间

根据学习整体计划的安排,每门课程的预习时间也要灵活安排。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安排预习的科目及每科预习的时间,重点学科要合理安排。课前预习一般在10~15分钟,不宜过长,如果自由时间充足时,可充分预习,重点内容要多思考、多钻研。

2、预习要持之以恒

孩子学习是需要内驱力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相信天道酬勤。可能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从心里就想放弃课前预习,或者就直接放弃了。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在合理安排好课前预习,并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才能更好地安排其它学习环节。通常阶段性测试也不能说明一个孩子全面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着局限性,就像荀子劝学中说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坚信持之以恒的预习,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预习要杜绝两个极端

孩子刚开始自主学习的时候,还不会预习,要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会预习,只有关注孩子预习,才能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预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不走心,急于完成预习任务,也就达不到应有的预习效果。二是喜欢的学科预习过细,这样上课没什么可听的,甚至开小差,课堂上影响其他同学;也浪费了自己其他学科的学习,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导致孩子整体成绩的不理想。一般情况下,预习也不要出现偏科现象,适度的预习应该是最佳的。

三、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习惯

每当一个假期结束的时候,孩子的心还不能快速地从休假中收回来,还是比较容易分心走神。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提醒孩子集中精神听课,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节奏走,重难点认真听,有疑问及时问。特别是自己掌握的知识点更要虚心弄精、弄会,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活学活用才是真谛,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观察是孩子学习知识本身具备的能力,但做到认真观察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能力,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当一个人认真做事时,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好。认真本身也是一种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真观察能力,是孩子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最基本的途径。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边观察边积极思考,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运用认真观察的能力,加之积极的思考,就会内化成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最佳效果。

五、善于提问的习惯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5] 交流是接收知识、消化知识的重要过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敢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请教老师,请教同学及家长。如果将不懂的问题及时弄懂,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从而影响了知识的连惯性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诟病。乐于提问是孩子主动学习的表现,善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并形成习惯,体现了孩子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能深层次掌握更多知识。

六、孩子要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也体现在独立完成作业方面。教师根据孩子的写作业情况,能够了解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家学习习惯等情况。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就求助,自己不动脑思考,不利于知识的深层掌握,也不利于教师对孩子的充分了解,反馈不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孩子每天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不是为了应付家长。而有的孩子做作业,态度不认真,会做的马马虎虎,总是粗心大意,小错不断,不会做的要么查手机电脑看答案,要么等同学抄答案、要么放弃不写,不动脑思考已成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要做好监管,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重点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七、反思的习惯

学习的好习惯非常重要,反思的习惯是好习惯中的好习惯,每天学过的新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回顾一遍,对于学生学习很有必要。对于相对较难的习题做完之后,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层次反思:

第一,利用了什么公式,我是怎样做出来的?想想出题者的意图和自己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自己的解题的出发点在哪?想想本题解题原理;

第三,题中哪句话引导了你采用了这个方法,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吗?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通过比较,思考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如果你是出题者,增减条件能否会演变,想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促使思维发散。

当解题时,如果出现错解,就更应进行反思:错解在哪里?是哪些已知信息导致思考方向错了,如果今后解答同类试题该注意哪些?怎样避免此类错误发生?经常反思,做到吃一堑,长一智[6],消化理解此类型知识点,形成反思好习惯,成绩不好都难。

八、孩子要养成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整理错题集是每个学霸的好习惯。孩子若想学习成绩好,必须养成整理错题集的好习惯。因为往往错误的思维会在脑海形成定式,即使当时纠正了,过一段时间也容易重新回到错误的认知中。平时要把有疑问的问题,或是解错的问题随手记下,经常翻看,常常温故而知新。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总结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养成整理错题的好习惯,是学习成绩优异的法宝。

九、孩子要有客观评价的习惯

孩子小的时候,犹如一张白纸,培养好的习惯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要主动地接受好习惯养成教育,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孩子将来才能承担重任。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否正确面对考试成绩、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善待自己和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判定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依据。孩子只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客观地评价人和事物,才能达到正视自我,正视所有的经历,才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7]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孩子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的自制力是不强的,孩子容易出现厌烦、敷衍、拖沓、放任或者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偏离的情况,利用心理学的阳性强化法引导孩子做出调整。要灵活控制孩子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以达到约束孩子的行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如果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家长们做好计划,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而不致使孩子出现厌烦情绪。只有孩子乐学,才有内驱力。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偏路线,要及时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去。长此以往,就走出一条小路。好的学习习惯从娃娃开始;从生活中正确的读、写、坐、立、行姿势开始,这是一项浩大的育人工程,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使命。虽然我们知道,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家长和老师要有耐心,要有决心,要有恒心,陪孩子坚持走下去,就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有人说一个人好的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所以说开学前一月,家长和老师要着重培养以上九个习惯,持之以恒并逐步养成。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学生时代成绩就会名列前茅,对孩子的终身学习也受益无穷。


[1] 引用《汉书·贾谊传》

[2] 引用《礼记·学记》

[3] 引用《礼记·中庸》

[4] 引用荀子《劝学篇》

[5] 中国

[6] 引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7] 引用晋朝傅玄的《太子少傅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