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建设研究

/ 2

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建设研究

刘洋,隋明

(泰安市委党校,山东济南,271000)

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建设研究不仅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地方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建设一支数量储备充足、能力水平突出、学历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人才规划,统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良的人才梯队,是非公制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保障和长久支撑。

(一)吸引科研高校人才扎根落实

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建设,应立足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的优势,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精心编制大学生引进规划,敞开口子、放闸蓄水,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扎根落地。大力引进培养亟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有效融合,通过市场、项目、招商引才等方式,加大技术合作、联合研发、委托开发等柔性引才力度,让各类人才精英汇集。要充分营造良好的环境,借鉴其他省市优秀经验,将高校毕业典礼与地方政府人才引进会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引进的方式方法,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时代个性,突出青春澎拜、朝气焕发的特点,以情动人,增进青年大学生的归属感。

(二)培育提升技能人才专业水平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中专学校和各类技校精准对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需求,根据企业升级、产品更新、技术迭代等具体实际,调整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和教学实践等内容,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深入融合,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发展。

二、推进资源整合,优化人才工作整体布局

人才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力量,集中发力、合力攻坚,有效解决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构建非公有制经济的人才工作整体布局。

(一)强化人才资源要素整合

握指成拳才能打出力度,撒芝麻盐、吃大锅饭等普惠式的人才扶持只会稀释政策、资金的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把分散在人社、发改、财政、科技、经信等部门单位的资金、项目、力量、资源等统筹起来,特别是把有限的资金花到点上,集中投向高端人才引进、高位平台建设以及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与行政手段相比,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更迅速、更有效。以市场的杠杆来撬动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建设,更好地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方面,强化企业用人主体作用。人才创新创造的载体主要在企业,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应通过费用补助、资金奖励、金融支持或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手段,引导各类企业动起来,主动走向引才育才用才一线,把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聚焦引、培、用等关键环节,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唱主角。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中介、猎头企业等人力资源专业机构集聚和规模发展,提高人才供给水平;重点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市场化为导向,建设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机制,提高研发团队和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方面的比例,充分提高科研人才推进创造创业活力的积极性

(三)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集聚高端人才,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树立国际视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招揽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按需配置支持资源,引进具有全球号召力的大师级人才。组织开展更多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市内外、省内外、海内外引才活动,在引才方式上不拘一格,在引才政策上务实高效,集聚一批产业支撑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把迫切需要的人才引进来、用起来。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应给予格外关注,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避免出现人才聚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增强在更广领域内配置人才资源使用人才资源的水平

三、建强平台载体,筑牢人才创新创业基础

高端平台才能聚集高端人才,平台数量多才能吸引人才多。人才载体平台的能级,直接影响人才集聚的量级。推进泰山区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建设,应着力建好载体平台。

(一)做强创新创业平台

围绕集聚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把非公有制经济科研创新平台做强、把离岸创新平台做优、把创业孵化平台做专,为非公有制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流的载体平台。强化平台紧跟人才流动的理念,支持用人单位走出去,到其他地区建设离岸研发机构和孵化中心,就地揽才为我所用。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搭建、社会共建的模式,充分集聚创新创业的各类要素,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中的关键作用,促进人才资源不断涌现,服务地方发展,形成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局面。

(二)做优成果转化平台

以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目标,通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产业园、科研基地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市场成果转化平台,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经济要素驱动,增强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借鉴大城市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做法,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进驻,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人才配置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人才推进创新、研发产出成果、资本助力转化、效益激励人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做新多元共建平台

以整合资金资源、扶持创新创业为重点,采取由政府出资发起、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共同设立的方式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工作专项基金,对招才引智进行政策奖补,对人才创业创新进行支持扶持,重点投向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实施、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

四、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生态

新形势下的人才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拼投入拼待遇,转变为拼环境的综合性竞争。打好人才综合服务牌,营造栓心留人、人在心在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

(一)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政策是人才工作的核心,在整个人才工作链条中起着重要牵引作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建设工作,首先要抓住政策这个牛鼻子。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医养健康等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要,同步谋划人才发展的投入、结构、布局等政策措施,优先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

(二)优化政务环境,改进人才服务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推进人才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凡是应当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政府不包揽、不缺席,让市场挑大梁。对高层次创业人才,应树立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的人才服务理念,做到人才需要时无处不在、人才不需要时无声无息,把服务真正办到人才的心坎上。

(三)优化社会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将形成人才发展的有机循环;社会环境与人才发展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引导城市居民尊重人才、欢迎人才、帮助人才的观念,并形成主动提升自身水平,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自觉和自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果,进一步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在实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还应重视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增进人才的归属感。

刘洋,泰安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区域经济学方向

隋明,中级经济师,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城市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党建及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