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近在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诗意语文   近在课堂

许智敏

赤峰市元宝山区平煤高中  

诗歌鉴赏专题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仅次于文言文教学的第二大教学板块,所用课时较多。但即使是高三学生,经过了专题复习和二轮综合复习之后,仍觉得诗歌鉴赏试题难度大,把握起来比较吃力。尤其是对尖子生而言,得满分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在诗歌鉴赏的试题中体现出优越性。这样耗时多,收益小的试题,学生就不愿在此多浪费时间,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诗歌鉴赏的备考一直都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题。每次外出学习或者参加学校请来的专家讲座,都希望能听到对诗歌鉴赏专题的更多讲解,指导自己的诗歌教学能少走弯路,更高效更扎实。在多次的学习总结后,反思自己的诗歌教学,写下几点努力方向:

一.诗歌当歌咏,在吟咏中品味诗情

当下流行的一句话“爱,就要大声唱出来”。可能是个人性格内向的原因,也可能是自身嗓音条件的限制。多年来的诗歌教学功利性明显,愚昧地认为,只要能读懂诗歌,能答对试题,得分是重中之重。而当岁月沉淀,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言文教学,越来越欣赏古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摇头晃脑地,在吟咏中品味诗情,品味诗意,这何尝不是一种原始的但却是能让孩子们真正陶醉于文字美的最简单的方式。本届高一以来的教学中,尽管本人不能为学生亲自做朗读示范,但自己却在尝试通过音频视频,让学生感受大家的朗读魅力,也通过学生中的朗读佼佼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我很欣慰自己的这点转变。但也一直有一种遗憾,未能为学生起到朗读的示范作用,毕竟教师“学高为范”。以我曾经参加过的全国中学诗歌课堂教学研讨会为例,当时举办单位西安曲江一中,西安是大唐的府邸,曲江是诗歌的源头,本次活动,让每位与会者徜徉于诗意的世界。当时进行展示的是赵雪莲老师和朱建斌老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就带给我很大的震撼,也同时带给我扽诗歌鉴赏教学一些新的启示。赵老师本人声音甜美,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朗读优势,但她现场教授大家的通过四声调来歌唱的方法确实是简单可行的,及时是禀赋不佳者也可以跟着哼唱起来。我以前片面认为这样的朗读不过是一些校外办学机构的炒作,而现在看来,一种吟唱,既是对美的陶冶,又是一种热爱的培养,更是一种心境的锤炼。如此看来,受益无穷。而朱老师,五音不全,却也能吟能咏。这是对普通人的最大鼓励。我终于明白,吟咏诗歌就是在朗读层面走进诗作,这样的初始感受何其珍贵。于是当时就有了这样的冲动,从明天起,做一个大声歌唱的人,带着我的弟子们,一起引吭高歌,在沉郁顿挫中品味诗情,在抑扬顿挫中歌出热爱。让歌唱吟咏成为牵引他们走向诗歌深刻阅读的钥匙。

看到曲江一中学生的吟诵表演,我想到了我校高二年级今年进行的经典诵读比赛,作为评委,我被学生深深震撼,他们从朗诵技巧到选曲配合,再到背景课件制作,虽有瑕疵,但真的是让人刮目相看。与曲江一中相比,除了课件制作的水平稍差一点,其他并无大的差异。我反思,不是孩子们不具备朗诵的天赋,是我们的忐忑拘束了他们的发展。

所以,对于我日后的课堂,我把吟诵作为读懂诗歌,走近诗歌意境的有效方式,学习爱上诵读,因此也愿意钻研诗歌,这样的方式好于生硬的讲解。另外,学校近几年也都坚持举办经典诵读活动,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也感染了学生,带动了学生。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歌,寄托情怀。

二.诗歌当涵咏,在阐释中诗意表达。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如此推论,每个人都该是诗人。这一点很难做到,但至少我们都应走在努力的路上。语文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语文课有“文味”有“诗意”。董一菲老师创设的课堂被称为“诗意课堂”,她的课听过两次,她的观点中又一点我是认可的,那就是语文老师的语言必须有“文味”,这不是苛求自己变成诗人,但至少要让自己拥有相对诗意化的语言,让优美的语言去引领学生。学生学习语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那么我希望我能成为被学生崇拜和追捧的对象。

霍军老师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他说以前是个教书匠,五年来他也尝试写诗。我感觉,诗歌让霍老师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对于母亲的过世,他用诗歌写下怀念,而不是徒然的伤感,我觉得留下母亲走过的岁月的痕迹,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我从霍老师的身上看到的是把他生活诗意化,多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少了许多的伤感。他的讲座《语文教师如何读诗》,既给了我们一些读诗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种学诗和写诗的热情与冲动。正如霍老师的期盼语:“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歌唱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干活吧,像不需要工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我站到讲台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于是,我想做这样的老师,生活中的快乐,诗意地去表达,生活中的不幸,让诗意的表述去化解。我和我的学生在枯燥辛苦的高中生活中努力寻找诗意,每天沉浸于彼此的诗意分享中,乐在其中。

三.诗歌教学,莫让乱花迷人眼,回归文本,原生态感悟。

对于各种场合的展示课的评价,一线老师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教学心得。比如对于读,老师们本身就各执己见,见仁见智。也产生了各种疑问:诗歌教学是不是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去读,齐读,个人读等等不同形式。诗歌教学是不是就是对诗人的单纯解读。我想这些观点都有偏颇之处,需要完善和融合。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那种能引领着学生不断深入文本的教学方式。在课堂花样百出,众多公开课恨不能将上下五千年历史涵尽以展自身才华与功底的今天,霍军老师用一堂回归文本、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几无外延的课,这样的课堂是我认可的,是阐释了何为真正的古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师的高明不在于各种延伸拓展,而在于巧妙的问题设置和引领。表面看来,霍老师的课堂很好模仿,读韵——读题——读字——读人——读句,似有模式可循,然而让几百位听众爆发掌声的,笔者以为,跟这个模式并无多大关系。而是霍老师从头至尾不熄的热情,轻松愉悦无处不在的风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无一字废话的流程,以及他跟浑身充溢着的才情与诗意。他不搞提出一个高深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而后展示讨论结果的提问方式,那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也不弄一些故作高深的虚无缥缈。他的问题实在又无处不在,如飞花散玉,劈天盖地而来,火花四射,枪林弹雨,令学生措手不及,无法回避,唯有一个紧着一个依本能回应,最终就这样在霍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本能地做出最精彩的回答。久而久之,这样的引领让学生自己具备了分析能力。

吟咏是一种理解诗歌的方式,读出情感,自然领悟更深。知人论世也是读诗的方式,但学诗的目的又不仅仅是理解诗人情怀,还应在诗人引导的特定情境中,在自己的想象创造中进行丰富和补充,是有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的。我想这样的阅读可能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益。

除此之外,许多特级教师还提出,诗歌可以如方便面一样,“泡开”。“泡诗”也是读懂诗歌的方法。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使用这个方法,把自己想象为诗人本人,身临其境,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由得吟咏什么的情感,我与外界万物是怎么样的关联,物我同境,我尝试把跳跃的意向整合起来,形成自己感悟的意境,当这样的感悟在我与诗人同境的融合中表达出来时,学生就有可能冲破诗歌鉴赏的第一重障碍---读懂诗歌。

   总之,我在向专家教师学习过程中,在诗意的交流中获得诗意的情怀。我也愿意带着这份诗意走近课堂,希望未来的教学,遇到的是诗意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