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师生有效沟通的艺术—批评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浅析初中师生有效沟通的艺术—批评的艺术

许培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   528325

摘要:教育离不开批评,但批评要讲究艺术,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批评方式运用得当,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会引发学生的对抗心理,甚至给班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许多时候,教师希望通过批评的方式让学生改正错误,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应讲究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使批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何恰当地把握批评的艺术性?笔者就此话题,首先总结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常出现的误区,并反思批评教育低效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探讨批评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真正热爱学生、讲究批评的艺术性、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批评教育  有效沟通 批评误区  批评艺术  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如果无法达到理想的其乐融融的朋辈关系,若能达到基本的彼此合作配合的关系,那么教师也就不会面临太多的教育困境。如果说学生会犯错,那么学生在校所犯的错误往往可以粗略分为以下两类:1.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2. 学生课后不当行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如何妥善回应课堂上出现的不当行为?是应该置之不理,还是对学生进行训斥、惩罚、教导,抑或给予特别看待?课堂上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只是问题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当行为时,有些教师通常会很快用语言介入,予以训斥,但这却会中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也会破坏课堂上原有的学习气氛。教师是否时常忘记:课堂管理不是旨在控制、处理学生的方法不是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并且自律?教师语言上的批评介入所带来的敌意和挑衅,往往导致师生之间形成更多的对立与矛盾。而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教师时常陷入的误区往往对原本紧张的师生关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教师尽量避免陷入批评教育中的误区,提高批评的艺术性,对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来说十分必要。

一、批评教育的误区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语言方面”的误区

在中学里面,读者是否曾经在办公室见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低头不语,教师怒气冲天,一连串批评的话语接连不断?又是否见过这样的情境:学生A在课堂开小差,教师拍桌子点名,吆喝A学生闭嘴?抑或这样的情境:学生B因为周末没完成作业,教师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教师以为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吐不快、向学生发泄一番之后,学生能为之动容,从而意识到或者改正错误。所以,类似这样批评学生的情境在教育教学中屡见不鲜。因为各位教师有着不同的个性,笔者也不能武断地说在此类情境中,教师的应对方式是无效的。但是,对A教师来说可行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B教师。然而,回顾以上的教育情境,如此的批评教育方式之下,学生问题也许暂时是解决了,可这是否能达到持久而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以上情境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陷入了一种误区: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陷入了一种与学生进行消极的沟通的模式。在这种沟通模式中,学生对教师往往没有进行积极的回应或者改善,从长远看来,如此的教育方式固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情感态度”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带着一种恼怒情绪而不能自控。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面多学生的知错难改、甚至知错不改等情况,教师是倍感气愤而难以自拔。面对屡错不改的学生,教师难免会对此类学生形成“刻板印象”,甚至在下次怀疑学生犯错时,教师会因为带个人情感色彩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主观的判断,误解学生。所以,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之前,教师应该坚持深入调查,若未确定实情,教师也不能仅凭自己之前对学生的印象而做出主观臆断的批评。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教师所陷入的个人“情感态度”误区,往往会让学生觉得受冤枉、感到委屈或不满,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三)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批评方法”的误区

教师在批评方法方面最常陷入的误区是没有对学生问题进行分类,分别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不分程度轻重,二是不分范围大小,三是不结合学生个性背景。学生课堂或课后的行为问题有分轻重缓急,所涉及的范围大小各异,教师如果在处理问题时不事先考虑这些情况而盲目批评学生,难以令学生信服。另外,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批评学生时,适合A学生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够适用于B学生。

二、批评教育的艺术性

(一)批评之前先慎重考虑学生问题的界定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某种行为,教师趋向于利用主观臆断决定是否应该批评学生。其实,除了学生,教师难免也会犯错。在批评之前,教师要清楚该由学生还是教师对不当行为负责。有些问题比较容易界定,也有些问题需要教师深入探究及详细阐述。除非找到问题的根源,否则教师不能决定由谁负责、做出决定和怎样处理问题。如果是学生的问题,该学生就要界定自己的问题,并决定处理办法。如果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得找出解决的办法。

为了界定问题,学生和教师通常要就问题进行商讨,直至把问题弄清楚为止。一旦问题得以理清,就可以确定责任谁属。“学生取向法”认为,每位学生均能决定及处理自己的行为,而无须他人指示。“学生取向法”的支持者都对学生采取不干预政策,相信学生有能力理解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并相信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为别人做出正确的决定。

若问题不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却一味批评学生,则会很容易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若问题不在学生身上,教师该如何处理?很明显,教师必须主动处理问题。有不少问题是属于教师的,例如:全班在做计算题时,有学生大声喊出答案;测验时候,有学生作弊;在授课时,有学生交头接耳。此时,教师要处理问题。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让有关学生明白并且意会到自己的行为会对教师和全班造成影响,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体谅别人,并能通过纠正自己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积极聆听。教师担当积极的聆听者,尝试细心聆听和理解学生对自己不当行为的解释。最后,教师要寻求解决方法。方法虽多,但必须为师生双方所接受为前提。所以,教师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阐明及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十分重要。

(二)批评之时要善用恰当的措辞以及语气

批评教育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门语言艺术。面对同样或者类似的情况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不同的言语或者说话方式,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是天壤之别。那么,教师要如何选择恰当的措辞以及语气?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批评教育的语言上,要讲究“言之有文”。违纪学生虽然有时候是非观念淡薄,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在批评时要注意,态度不宜生硬,用较委婉的语言,以防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如果学生感觉到受尊重,他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相反,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被伤害了自尊心,他对教师会有强烈的排斥感。

课间情境1

D教师的花名

C学生给D教师起了个外号,叫“大声公”。有一次,C学生与另外两位男生在走廊上休息,远远看见D教师走过来,于是嘻嘻哈哈地和旁边的同学讲:“看,大声公来了,大声公来啦!“ D教师虽然不能完全听清他们在聊什么,但从他们诡异的眼神中可以猜出一二,因为D教师之前已经得知自己“被起外号”一事。今次,D教师已经再也忍不住对学生怒吼:“你们现在立马过来我办公室。”学生被领到办公室后,D教师怒道:“你们刚才在走廊说什么?给我起花名是吧?有胆量你们在我面前叫一次,不要在背后偷偷摸摸地!”三位学生边听边相互使眼色,C学生更是禁不住捂住嘴巴偷笑。几盘询问之后,学生仍一言不发。D教师无可奈何,大声拍桌子,让学生们在办公桌跟前蹲下……

在此情境中,D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犯了两个大忌:第一,尽量不要对学生进行集体批评,而是要尽可能要一对一交谈。第二,面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切忌在毫无调查了解、在言之有据的把握之前就冲动处理问题。假如情境重现,D教师在语言上稍微使用一些语言艺术,教师更能把握主动权。例如,D教师可以幽默地带自我调侃的方式,“你们称我为‘大声公’,看来我在声音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啊,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我的又一个优点和用处……”同样的批评,不同的措辞、语气和处理方式,所得的批评效果可以截然不同。有时候,平和温柔、循循善诱的批评能让学生在相对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自责,并在没有巨大压力的前提下接受教育。反之,言语犀利的指责、絮絮叨叨的埋怨,得到的可能只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和不服气。采取刚柔并济的评判方式,并在批评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推测学生的现场心理反应改变批评力度。

(三)批评之时要懂得“使用对等沟通”

教师必须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学生展开真诚和开放的沟通。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往往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明确体恤的重要性。能体恤的人能准确地理解别人的立场、情绪和意思;能体恤的人能以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别人的痛楚和快乐、将心比心。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创造关怀的气氛,可以改善双方的沟通关系。

在巨大的压力下,尤其当学生表现得尤为不合作或者敌对时,以正面和非批判性的话语回应学生的行为,对教师而言实属不易。此时,教师常会选择惩罚或者口头警告学生,而所用语言又极容易激起学生愤怒的情绪,从而伤害他们的自尊。因此,教师在表达个人感受时,必须谨慎,尽量避免发出对双方关系具有破坏性的对立信息,而应与学生进行“对等沟通”。“对等沟通”是指教师说出对学生有帮助的话语,幽默地表达自己对处境的感受(Charles,2000,第79页)。教师应该对学生说:“你可以在休息时间把书桌整理一下吗?”而不是“你太贪玩了,把书本丢得满地都是。”教师尊重学生,将他们视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具有建设性和正面的话语既不会让学生轻易动怒,还可以令他们合作地上课。另外,教师如果将学生视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教师也不会轻易发怒或者失控。“对等沟通”强调,纠正不当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提醒学生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会带来更多借口和挫折的指责或者说教。这也是一种批评的艺术。

(四)批评之前要适当地“冷处理”

课间情境2

E学生的裤脚

按照学校的校规,学生不得无故修窄裤脚,把宽松的运动裤变为“健美裤”。在某个星期四上午,班主任F教师发现E学生穿着“健美裤”,于是找了E学生谈话,要求其以后不要再穿修窄了的校服裤回校。在星期五放学时候,班主任F教师发现E学生仍穿着“健美裤”,于是一怒之下兴冲冲地留住了E学生。进过几番质问以及批评之后,F教师强烈要求E学生承诺下周开始不要再穿修窄后的校服裤回校。E学生冷漠地翻了个白眼,不礼貌地撒腿就跑,F教师追也追不上。

情境2中,F教师无疑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教师在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时,有时候操之过急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适当的冷处理,有时候会给僵硬的局面带来教育的转机。在情境中,经过星期四的劝说无效,教师在星期五生硬地给学生提出一个学生并不能接受的要求,此时,教师僵硬的态度会直接招引学生的逆反心理。此时,F教师如果发现自己一时半会改变不了学生的做法,应该先把问题搁置。通过课后跟家长私下交流、让家长了解相关校规、取得家长配合,或者向其他优秀教师吸取经验等方法,再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找出相应的对策。在想好对策之前先不要轻易行动。这就是所谓的“冷处理”。

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之间持续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批评艺术的成功应用与提高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教师若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就不可能期望学生与你长期合作配合,更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教师自身应该使用恰当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提升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个人实际、根据不同而多变的学生群体,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批评的艺术,促进师生之间良好而有效的沟通,逐步形成自己与学生独特的相处方式。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不断修炼“师生沟通艺术”,让学生接纳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莹.“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教学经纬,2007(4) :119-120.

[2]蓝朝武.善用反馈效应改进教与学[J].文理导航,2016(5):75.

[3]杨慧慧.试论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沟通艺术的探究[J].读与写(教师),2018(1):1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