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结合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结合应用

曹哲彦

650106199410313014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借助EPC模式的总承包机制,将多元化的建筑质量控制问题转化为单一施工单位的施工控制问题。在施工质量计划控制阶段,将整体化的施工项目拆分为若干个子工程,以划分结果为基础设置了对应的作业目标。本文首先对EPC模式概述,其次探讨装配式建筑EPC模式项目管理协同理论,最后就装配式建筑EPC项目管理模式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EPC;装配式建筑;建筑技术

引言

装配式建筑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变革,根据现阶段项目管理现状和EPC管理模式体系,综合采取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的方式方法,能有效避免建筑业传统管理方式的不成熟、管理机制和方法低效性、各个管理界面不明晰等特点。促进建设、设计、施工等各单位的生产积极性,提升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水平,加大项目建设的高效益和高推广性。

1EPC模式概述

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之一,指的是总承包企业在接受业主的委托后根据合同条款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部分承包或全部承包的承包模式,将工程、采购与建设结合了起来。在工程总承包过程中,总承包企业需要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管控,确保工程各个方面都符合业主要求。相比于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EPC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例如,EPC总承包模式十分注重设计工作,强调要不断优化设计;EPC总承包模式将设计、采购以及施工这三个关键环节结合了起来,可以增强各个环节的紧密性;在EPC模式中,总承包企业需要对业主负责,分包商需要对总承包企业负责,可有效明确责任主体。

2装配式建筑EPC模式项目管理协同理论

项目管理协同是基于协同理论发展起来的,协同论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系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研究主要表达为当系统自身处于失衡状态时,外界能量干扰下,通过协同管理,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协同理论重点是确保各个管理要素协同有效,其关键在于整个组织结构内部的个人、组织结构、环境因素等等配合协调,整体作用发挥出1+1>2的效果,反之,因内部系统互相冲突、离散等导致各个子系统无法整体产生作用,导致内部耗散严重,处于混乱状态,无法保证项目管理有效推进。

3装配式建筑EPC项目管理模式应用

3.1招投标阶段的结合策略

在招投标阶段中,业主需要综合分析EPC模式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招标文件。首先,业主需要对总承包企业的经验、资质、信誉、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硬性规定,确保投标企业的基本情况符合要求。其次,业主可以先进行装配式建筑的投资概算编制再进行招标,增强工程招标的准确性。此外,业主需要科学选择合同模式与条款,利用合同约束总承包企业的权责。

3.2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分析计算

(1)项目管理组织程度较低。工程建设总承包单位在管理方式上有差异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但是技术水平和方案设计方面较为薄弱,对项目分包的考核管理较弱,影响整个项目的管理效率。(2)项目协同管理程度低。因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单位不同,业务流程主要以沟通协调为主,装配式结构与各个施工阶段的单位联系沟通不够紧密,导致装配式结构在深化设计和细部设计方面不足,根据设计要求预留的管线、预埋件等考虑不到位,构件运输堆放标准化低,出现二次倒运等情况,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3)项目受政策影响较大。作为大型商业建筑,项目在当地社会引起的影响,开展过程中对周边社会环境影响,以及装配式建筑政策支持和影响,加之合同单价有较多争议,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开展。为满足本项目协同情况量化分析,采取针对EPC项目开展协同管理因素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结合数据分析,确保数据来源和分析真实可靠。

3.3总承包商加强对分包商的组织、协调及管控

预制装配式项目涉及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工作相对复杂、并且要求工人具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尽管总承包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建设项目各阶段的相互制约以及不同步现象,但参与方相对分散,信息交互相对频繁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当事方之间沟通不到位情况极易出现,从而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度。

3.4EPC模式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改进提升

根据项目EPC管理特点,并综合考虑各单位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的差异,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采用EPC总承包内部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高效协作的协同推进机制。针对项目深化组织结构管理,分析EPC项目采购和管理方面的弱点,优化EPC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将预制构件厂的生产过程纳入整个项目管理范围,不仅是沟通协同,更是加强技术沟通协调,使得设计方案与预制构配件的生产加工相协调,达到优化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和生产效率,减少错误引起的变更等。科学决策,高效推进项目开展,建立完善三级决策机制。第一级为EPC项目部构成,以项目总承包管理为主,主要包括处理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总包、分包和设计、施工等一系列过程问题,及时掌握现场诉求,初步协调解决;第二级决策为项目建设单位主要管理人员构成,包括建设方的各个专业部门,落实过程会议记录,落实各项公司章程和会议决定;三级决策机构为各个主要参建单位公司的主要领导构成,协同协调解决过程中重大问题,高层领导的充分参与,提高了项目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项目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各技术服务单位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加强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加工、运输和现场安装的全过程产业链和协同工作机制,重视建设过程设备材料的采购流程工作。强化信息沟通,必要时采取信息中心平台机制,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3.5基于EPC模式的施工质量作业控制

在工序识别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照质量目标划分结果确定具体的施工部位以及施工内容,结合相关规范与标准,确定施工部位的施工工序、每道工序作业内容、作业内容涉及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作业内容对于人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后续的施工准备提供基础。在作业准备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的信息与对应施工作业内容的要求一致。在具体的条件设置上,分别以工种、技能证书、年龄、操作记录为标准。其次,是对现场建筑材料及预制构件的管控,可采用电子化验收的方式对材料的生产信息(材料名称、合格证)进行核验,并与EPC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确定无误后方投入后续的建筑施工中。最后,在实际施工阶段,管理人员对按专业划分形成施工班组进行施工部位及内容、施工时间、质量要求及控制重点培训后,开展对应的施工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最终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结语

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EPC模式有利于优化项目组织、控制成本。企业应加大对EPC模式的研究力度,综合分析装配式建筑管理现状,针对管理角色错位等问题优化招投标策略、设计策略、采购策略以及施工策略,进一步提升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绍虎,林志军.EPC模式下项目管理定位及造价控制措施:以榆林体育中心、会展中心项目为例[J].建设监理,2020(S1):105-108.

[2]黄从钢.大型水电工程EPC总承包关键问题研究:基于杨房沟模式的分析[J].四川水力发电,2020,39(6):126-129.

[3]厉莎,曾瑜.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在水利工程EPC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J].小水电,2022(1):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