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策略: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大班探究性活动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3

五策略: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大班探究性活动的实践研究

丁晓奕

萧山区瓜沥镇幼儿园

【摘要】STEAM教育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采用问题导向的探究方式,通过幼儿个别化、探究性学习,培养问题解决和协同合作等学习能力和关键思维能力。与幼儿园探究性活动相契合,因而主题探究性活动成为STEAM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如价值判断缺乏针对性、内容缺乏关联性、活动过程缺乏深入性、活动评估缺乏适切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五策略,分别在活动的开始阶段用“问题聚焦点”,在发展阶段用“分线索探究”、“全面支持发展”、“多群体参与”,在评价阶段用“综合分享评估”五策略,来促进幼儿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STEAM教育理念;幼儿园;探究性活动

一、问题提出

STEAM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在主题行进中,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问题,开展深入的探究性活动,来助推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但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现:

1.价值判断缺乏针对性

镜头一:在大班《特别的我》主题中,幼儿对指纹特别感兴趣,纷纷问“指纹怎么来的?”“指纹会变化吗?”“指纹的图形是什么样的?”“指纹有什么用?”等一连串问题。教师面对众多问题一一支持解决,提供了放大镜、印泥等材料,供幼儿探究发现并找到答案。

分析:教师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后,容易面面俱到,没有好好筛选问题的价值取向,忽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主题目标与幼儿思维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造成探究性活动的目标任务浅显,错失了深入探究的学习契机。

2.活动内容缺乏关联性

镜头二:在大班《丰收的季节》主题中,幼儿对水稻这种农作物有很多感兴趣的点,教师斟酌再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水稻,如科学活动《小麦和水稻》,通过区分小麦和水稻来了解水稻的特征;社会活动《看,大米成长的一生》,理解并懂得珍惜粮食;艺术活动《玩稻草》,编织玩一玩稻草探索多样玩法。

分析:教师往往过分关注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像主题建构的思路来架构组织活动,设计的活动内容缺乏紧密关联,致使幼儿经验不能得到深入连贯的发展。

3.活动过程缺乏深入性。

镜头三:在大班《大中国》主题中,幼儿对磁铁的秘密有很大的探究性,教师在科学区提供磁铁、钉子、蘑菇钉、回形针、一盆水、纸张等材料,在一旁观察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任由幼儿简单进行吸了放、放了吸等重复单一操作,没有干预和支持。

分析:教师在探究性活动中完全放手,缺乏有效的支持,导致幼儿的探究过程没有深度,探究路径单一,没有深度学习。

4.活动评估缺乏适切性。

镜头四:在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中,幼儿对动物的舌头和鼻子的特征进行了大调查并分享交流,教师请幼儿联系人类的五官,说说动物的五官的重要性。

分析:教师往往对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从而影响幼儿对经验的总结与反思,缺乏迁移与应用,没有强化经验。

二、操作定义

1.五策略教师在开展幼儿园STEAM项目化的探究性活动时,分别在开始阶段采取“问题聚焦点”,发展阶段采取“分线索探究”、“全面支持发展”、“多群体参与”,在评价阶段采取“综合分享评估”这五个策略,来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养成。

2.STEAM教育理念STEA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STEAM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转而面向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或项目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3.探究性活动指的是幼儿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本文特指在大班《完整儿童》主题背景下,根据幼儿在主题中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行进中的兴趣,生发的一系列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三、实践操作

)操作详解

1.问题聚焦点

在探究性活动开始阶段,由幼儿的问题开启,在幼儿对主题中的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后,发出众多的问题中,教师进行分类、归纳,把问题聚焦在几个关键点。在这个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问题的真实性和探究性,思考是否具有真正的兴趣和该问题的探究是否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帮助。

真实性:关注兴趣

幼儿的想法天马行空,并不是幼儿发出的每个问题都是经过思考和值得深入探究的,教师需要观察发现幼儿真实情境中的真问题,看懂幼儿的关注点,找到幼儿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聚焦点,来引发幼儿做下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以大班《特别的我》主题下《指纹的秘密》探究活动为例:

在大班《特别的我》主题中,幼儿对指纹特别感兴趣。在一次擦玻璃的值日工作中,一位小朋友将自己的指纹留在了哈了气的玻璃窗上,顿时叫起来“哇,我的指纹有一圈圈的圆形。”一下子引来很多小朋友争相在玻璃窗上哈气印指纹。幼儿发出互动对话“怎么我的指纹没有一圈圈形状?”“我们的指纹都一样吗?”“我的指纹比你的大。”“那我的指纹会跟着我一起长大变大吗?”

在生活的偶发事件中,幼儿发现了指纹的秘密,“指纹”成了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真实的情境中,幼儿发现了问题,有了继续探究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源自幼儿的真问题来继续引发幼儿的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关注思维

找到幼儿的真问题后,教师要开始关注问题背后隐藏的逻辑思维,提炼关键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思考,促进幼儿思维的学习与发展。

以大班《特别的我》主题下《指纹的秘密》探究活动为例:

孩子们发出一连串的问题后,我和他们也发生了互动。我问:“你们的指纹可以怎样留存下来?”“用什么工具可以让你的指纹变大?”“指纹的形状你们可以表征出来吗?”问了这三个关键问题后,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在互相商量,有的去找科学区的工具进行尝试。

杜威认为兴趣不是学习,只是学习的条件,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思维。教师在观察和回应中聚焦探究问题,支持、帮助幼儿思考新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2.分线索探究

在探究性活动的发展阶段,教师根据幼儿关注的兴趣点不同,做几条分线索,满足不同幼儿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幼儿的思维深度发展搭建支架。包括教师的思考线,主要是预设探究方向和幼儿的探索线“计划—实施,再调整—回顾”。

教师思考线:预设探究方向

教师针对幼儿的几个聚焦问题作出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预设,如探究网络的制定、子探究问题的顺序确定等。

在大班《丰收的季节》主题下《水稻》探究活动为例:

幼儿对水稻这种农作物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如“水稻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稻谷怎么变成米的?”“大米又可以制作成什么美食?”等。

幼儿探索线:计划实施,再调整回顾

在教师提供的思考线的引领后,每一条线索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情境学习机会,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展开探究小组的计划制定、探究实施、反思调整等。

在大班《丰收的季节》主题下《水稻》探究活动为例:

幼儿对就水稻的“外形”、“结构”、“加工”三条线索成立不同的探究小组,展开制定探究计划和实施。通过实地观察、收割、采访、调查等途径收集信息和资源利用。每个小组都有主动提出新的问题和调整探索线。

3.全面支持发展

教师除了是问题的引导者,也应该是行为的支持者,提供给幼儿包括环境资源、材料工具、时间空间各方面的充分支持。

环境资源:独立、宽松

STEAM项目探究性活动需要一个独立思考、不断反思、发现问题的环境,教师可安排一个活动室的角落专门供幼儿活动。在环境中尽量呈现幼儿探究的轨迹和过程性资料,保留下幼儿学习思考的痕迹,鼓励幼儿继续思考并作出调整。

在大班《大中国》主题下《舞龙》探究活动为例:

从《体育活动:舞龙》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在生活区自发地拿起一块大红布架在头顶来舞龙,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做一条真龙”来舞龙的愿望。后来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绘画龙头、龙身、龙尾等结构,并商量讨论怎么连接起来。

孩子们在教室的不同角落都能就物思考,与班级中宽松地探究环境的营造密不可分。在生活区、美工区进行思维大爆发,制作出“舞龙道具的雏形”。

材料工具:适宜、安全

材料是探究学习的载体,材料、工具的提供应该是安全且适宜的,方便幼儿自行取放,教师便不需多加引导和强调。包括自然材料、生活材料、工具材料、记录表等供幼儿自由使用。材料的收集来自教师和幼儿共同寻找投放,也可是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的支持利用。

在大班《大中国》主题下《舞龙》探究活动为例:

在连接龙各部分时遇到困难,孩子们有了新的想法,调整为用生活区的油壶来做龙身。问题变成了连接几个油壶的方法,后来在纸工龙身上的纸、线串联法,迁移到了油壶与油壶之间用皮筋绳串联上,这是孩子的实践创新

正是因为材料、工具的安全适宜打开了幼儿探究的思路,转换方向,迁移经验,解决了连接的问题。

时间空间:灵活、调整。

幼儿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推进项目探究的开展,有了新的愿景,教师应该相应发生调整,灵活面对幼儿发出的需求,推进幼儿的探究到达高潮。

在大班《大中国》主题下《舞龙》探究活动为例:

自己制作的龙做好了,如何给孩子们一个真实充分的展示舞台呢?于是,教师灵活调整空间,转战到定点研学旅行的航坞山,在爬到山顶前最高处有一个平地,且比较空旷,进行舞龙步伐的练习。最终在航坞山孩子们实现了用自己制作的龙来舞龙的愿望。

4.多群体参与

STEAM项目化探究活动是在多群体参与中,共同支持推进的,包括主体幼儿,支持者教师和家长,共同推动探究的持续深入进行。

幼儿:探究主体。

幼儿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主宰者活动的发起、发生、发展与调整。

在大班《大中国》主题下《磁铁》探究活动为例:

幼儿对磁铁感兴趣,来听听幼儿的需求,给予幼儿自主思考与决策的机会。我将幼儿想要什么、想怎么做、想做什么等内容进行罗列。

教师:活动支持者。

教师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首要支持者,要与幼儿共进退,共商大计。

在大班《大中国》主题下《磁铁》探究活动为例:

幼儿对磁铁活动有诸多需求,但是却没有相关经验,对于材料的使用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并罗列相关方法。

家长:辅助配合者。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当之无愧地要做好辅助配合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幼儿在家探究活动的延续与拓展环节。

在大班《大中国》主题下《磁铁》探究活动为例:

在幼儿的兴趣的不断开拓下,家长积极配合,带领幼儿做磁铁的“磁化”小实验,并带领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各种“磁力发明机器”,开拓幼儿的视野,将探究做到深化、生活化。

5.综合分享评估

在第三阶段“评价阶段”,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的探究工作做一个分享回顾评价,将幼儿的新经验得以迁移应用,巩固强化经验与思维的提升。

经验分享:自我回顾、同伴评价。

在活动回顾中,可以采用幼儿的自我回顾和同伴的评价共同形成一个分享交流会。

在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下《神奇的舌头和鼻子》探究活动为例:

幼儿在调查基础上,了解了多种小动物的舌头和鼻子,再来进行分享交流。

成果展示:发布会、展览会。

当幼儿将探究性活动完成后,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成果,可以收集幼儿的学习表征、学习痕迹,教师和幼儿可以一起布展,如成果发布会、海报展览会等形式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可以普及到同伴和家长。

在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下《神奇的舌头和鼻子》探究活动为例:

幼儿将自己的调查报告,配以图文说明,张贴在展板上,在走廊上布置出班级“好玩的动物五官”展览角,供来往的同伴和教师及家长观看并推广探究成果。

迁移应用:巩固化、生活化。

经验迁移是STEAM教育的重要方面,在迁移学习中,幼儿能在不同生活场景和问题情境中再次唤醒经验,进行巩固应用,是对经验技能的广泛运用,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去。

在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下《神奇的舌头和鼻子》探究活动为例:

幼儿在发现小动物有趣的五官作用和位置后,进行联想发明、应用,设计出了蜻蜓复眼结构的眼镜,可以增加人类观察的视角;设计出了蝴蝶脚功能的舌头,可以品尝到又深又细长的不易喝到的液体,方便取食。总之,幼儿通过创意表征进行了脑洞大开的烧脑设计,将自己的探究经验进行生活化地再次应用了起来。发挥了STEAM项目化探究性活动的积极作用,尽显幼儿主动探究、积极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具体问题的优势。

四、研究成效

(一)重塑了教师从主导到智慧支持的角色

在STEAM教育理念下,采用五策略来推进幼儿园的探究性活动,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发生了观念与教育措施的转变。教师改变了原有的主导幼儿的活动到现在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与行为、营造探究环境的建构、做好探究活动的分线索、提供给幼儿经验成果展示分享的平台等,尽一切之力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

(二)架构幼儿从茫然到主动探究的通道

在STEAM项目化探究学习中,幼儿慢慢从一开始的只会发问、茫然无措到现在的问题导向下的自主探究、深入学习,离不开由“五策略”架构起的良好探究通道。幼儿在探究中分线索实行“计划—实施,再调整—回顾”的策略,支持幼儿自主预设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并对实施进行反思。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和调整的机会,主张幼儿自由、自主、深入探究。

(三)联结了家园从单向到资源整合的纽带

STEAM项目化探究活动是一个充满探究,不断出现新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幼儿的活动中,家长和教师都是支持者,家园在支持幼儿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给予陪伴式参与,如亲子讨论、亲子调查、亲子实践等。整合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和材料,结合园内、园外的资源,进行领域资源整合,给予幼儿多样化的活动和思维空间,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和敏捷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5-87

    [2]陈大琴.早期STEM教育中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