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低年段行为习惯养成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小学生低年段行为习惯养成探究

王翠婷

 佛山市顺德区东逸湾实验学校(小学部)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觉性,促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进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学生全面化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小学生低年段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指出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究小学生低年段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旨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小学生;低年段;行为习惯;养成

一、小学生低年段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教育部明确指出,在教育工作中,应当优化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言行举止以引导和规范,促进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受益的。对于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需要密切关注其思想道德水平,就管理和教育方式加以优化,兼顾德育与智育,确保在教育工作发展中保持良好的适应性。现如今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小学生教育方式也亟待创新。这就需要实现家校共育,在家庭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密切关注不同阶段下学生习惯养成情况,给予学生以帮助,确保其在学校与家庭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二、小学生低年段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在孩子培养与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将教育孩子的重任托付给长辈,而长辈往往过于溺爱,这就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庭环境中没有接受正确的行为教育,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不良、举止不雅等问题。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甚至简单粗暴,在面对孩子时缺乏耐心,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阴影,这就不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部分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存在自卑心理,在集体环境中的适应性不足,若得不到及时转变,也会给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在全面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小学生低年段素质培养受到广泛关注,但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仍将文化成绩看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当前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性不足,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并未高度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部分地区的教师在职业素养以及岗位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并未树立科学的行为习惯培养理念,对于低年段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不到位,忽视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导致低年段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原因

现如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诸多新生事物涌现到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得以通过手机、电脑等途径来了解新思想和新事物。但与此同时,学生思想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元素的冲击,而低年段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足,无法对不良因素进行有效防范,这就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也不利于小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低年段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

(一)激情明理,促使行为规划转化为内在品格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出发,有意识的创设教育情境,注重小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激发,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促进低年段小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依托媒体来播放相关教育短片,提高学生认识,引导其观察并体验生活。或者组织开展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善恶,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优良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教育实效性也得到保证。低年段的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所不足,这就需要向他们讲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促使其明理。在学校教育中,可通过多种形式来渗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行为模仿、社会实践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体会到文明行为所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在情理交融的过程中,行为规范得以向内在品格转化,为学生全面化发展提供支持。

(二)言传身教,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低年段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模仿为重要途径,在日常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小学生内心,将教师看作是道德的化身,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低年段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应当注重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做到,比如勤俭节约、不迟到不早退等等,教师应当注重细节的把控,实现言传与身教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细节入手,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低年段小学生的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也比较少,因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当从大处着眼,注重细节把控,循循善诱,保持耐心,确保教育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与具体化,真正令学生学得会且做得到。

(四)持之以恒,养成教育需日积月累

低年段小学生的身心尚不成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较为复杂,低年段小学生很可能出现反复情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这一过程漫长且痛苦,是每一个个体都需要经历的。因此在低年段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阶段,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把握时代形势,全面落实养成教育。。

(五)奖优促差,构建科学激励约束机制

奖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能够给予低年段小学生以良性激励,真正实现奖优促差,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应当全面监督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通报,确保评价的及时性,所建立的评价制度应当严格且完善。在评价模式上,可采取本人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审评相结合的方式,就各自优缺点形成正确认识,就文明班级与先进个人进行评选,树立正面榜样,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发,个体自觉性与意志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无论是学校规章还是班级约定,都应当清晰、明确且具有可行性,引导学生就是非美丑做出判断,引导学生明事理,围绕这一内容开展训练,循序渐进的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面对低年段学生所出现的反复,应当保持耐心,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与学生开展积极沟通,正确认识学生行为表现,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批评惩戒,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六)家校共育,彼此联动实现全方位培养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设置,为知识与文化的传递提供了载体,在教育活动方面富有专业性,通过主体作用的发挥,来促进知识传授,并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对象具有群体性,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为支持,学校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主要通过制度来实现,此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家庭教育细致且具有针对性,以自然生命状态为指向,可通过全面、直接且有效的方式来给予学生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易于建立情感交流的通道,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态。因此家长应当严于律己,保持端正的品行,营造和谐的家庭,以自身行为来给予学生以正向影响。学校与家庭应积极配合,开展行为训练,注重文化陶冶,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学校与家庭应当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养成教育的立体化与延续性也能够得到保证。

结束语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来说是终生受益的,让一个人更加坚强、自信、充满活力,最终走向成功。对于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为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当注重家庭与学校的积极配合,尊重个体差异,积极创新养成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注重科学且完善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吴永忠.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1, 23(3):3.

[2] 李喆. 新时代视角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J]. 求知导刊, 20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