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康俊勇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山东省滨洲市 256600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家庭教育家长忽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采取偏功利性的劳动教育,导致孩子对劳动教育产生错误的理解,使劳动教育逐步边缘化。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与内容,能够与生活紧密结合,对提高劳动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意识;劳动实践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担当负责的良好品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多以课本知识学习为主,教学活动空间大多集中在课堂,以学生聆听教师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学中对学生自身的感悟体会关注不足,甚至引发了小学生厌学情绪。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劳动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劳动活动的感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 当前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1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父母在孩子劳动教育过程中宁可自己多吃苦受罪,也不愿意孩子参与日常劳动,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使孩子对劳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劳动是大人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够了。特别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以劳动作为反面例子,如“不好好读书,今后只能扫垃圾”,这些错误的言论使小学生对劳动产生了误解,甚至是抗拒参与劳动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而且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纠正家长错误的培育观念。

1.2 劳动教育边缘化

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劳动课程教育认识不足,在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上存在着以下问题:①课堂氛围压抑。大多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缺少组织活动,只是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进行专业知识点的讲述,由学生独自背诵记忆。②教师自身不重视劳动教育。许多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学准备不充足,自身教学理念落后,对劳动教育存在敷衍了事的思想,不注重备课准备工作,对教学效果关注不够。③校方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课堂时间安排较少,许多课程内容无法落实,部分领导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大扫除”,以强制性的劳动活动代替劳动教育,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厌烦。

1.3劳动教育举措偏功利性

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和老师会采取一些物质奖励措施,这些方法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错误的思想,认为劳动是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最初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此外,以功利性的奖励措施,不利于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生活中自己的事情没有劳动报酬,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劳动,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2.1.深挖教材,教授劳动技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排了许多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技能的培养,创设劳动情景,进行劳动知识讲解、教授劳动技巧,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课堂内容知识。以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的教学为例,在授课前授课教师可以教学问答的方式,围绕学生是否参与家务活动进行调研,对于参与家庭劳动活动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树立好典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发对表扬学生的羡慕与向往。教师可以分组教学的教学方式,将班级成员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小组,由参与家庭活动的学生作为小组长,进行劳动教学活动。例如,授课教师可立足于室内教学场地,教授学生打扫卫生的相关知识,通过授课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巧,而后由具体小组实践的方式,进行分开练习,以卫生打扫干净作为标准,评选“模范劳动小组”,给予荣誉奖励,在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2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知行合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如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够自己整理书包、扫地、擦桌子,但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有限,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仅停留于“劳动好玩”,对于劳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以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系列性知识讲授,各课程之间衔接紧密纳,如第九课至第十二课分别为“玩得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对应学生的“游戏、饮食、安全、作息”,构成系列性的知识体系。在该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搭建家长、学生、教师交流合作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任务,由父母作为监督者与裁判员,对学生的劳动结果进行评价,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劳动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此类课后作业应注重坚持,家庭作业布置时间以长期性为主,由家长以微信群、 QQ群的方式进行教学分享,做到“每天一评、定期表扬”,使学生重视劳动教育,真正做到生活中的知行合一,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3开展劳动实践,引导劳动行为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对于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应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

2.3.1生活性劳动实践

生活性劳动实践,是以日常化家庭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需要构建加大家长与教师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父母之间的沟通,向学生父母讲授劳动教育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父母的劳动教育能力。在孩子父母放手下,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书桌、玩具、打扫房间、清洗衣袜等,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可逐步提高劳动的强度,如洗衣、洗菜、煮饭等,在劳动过程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帮助学生养成劳动责任意识。

2.3.2生产性劳动实践

生产劳动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农业生产,了解物质财富创造的过程,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以《美好的生活哪里来》这一章节为例,该章节的教材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社会服务,对于此类章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联合紧密,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农场,开展田园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作物的栽种、采摘、家禽饲养,使学生体会到物质财富创造的不易,感悟农民伯伯的辛苦,能够珍惜粮食爱护物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农业劳动的积极情感。

2.3.3服务性劳动实践

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所掌握的劳动技能,为他人、为社会展开服务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为例,在该章节课程知识讲授中,校方可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社区卫生打扫、养老院服务、公益活动等,在各项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道德品质,使学生的劳动情感进一步升华。

结语

总体而言,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课堂内容,使教材与生活贴合更加紧密,并能够构建起家校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宋万里.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25):67- 68.

[2]陈和永.《意见》精神指导下劳动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策略[J]. 学苑教育,2021,(1):73- 7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Z]. 中发[2020]7 号,2020- 03- 20.

[4]林卫红.奏响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三部曲[J].教书育人,2019(05).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