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七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刘佳旗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九年制学校 7161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学困生的数量明显增多。学困生的出现,直接制约着数学整体成绩的提高,而且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面对教与学的突出矛盾,我们课题组成员冷静地进行了分析反思,了解了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对症下药,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加强心理疏导等办法,转变了学困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了学困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困生  成因分析  转化策略

所谓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我校七年级学生多次的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数学素养很差,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若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确立了“七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谈心、家访等途径,认真分析找出了其原因,在教学中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有效防止和控制了学困生的产生。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教师、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学困生的成因就其自身来说,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经过对多年来的学困生的分析,发现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学困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

2.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调查表明,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最后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3.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学困生往往受到冷落,上课时很少受到关注。教师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学生的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使得本来在学习品质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较差的学生变得更加消极和被动,从而导致他们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4.学习只注重结论、不重视过程

数学知识一般是通过大量观察、详细推导、抽象概括而得出来的,大多数学困生只对结论感兴趣,教学中不能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种行为防碍了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只是一个短暂的识记过程,因而在使用时往往会出现 “知识断层”现象。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课前预习中,个别学生懒于通过具体的计算总结规律,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三条性质,课堂上老师出题检查预习效果时,他们做题就出现了许多错误。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注重课堂的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授课语言很重要。巧妙地点拨引导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单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授课,而要恰当地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如史话引趣,高斯如何巧算级数,古有杨辉三角形,今有陈景润攻克的“歌达巴赫猜想”……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平等”,“其实所有的直角都相等,而且所有的人生来都平等”……教学中穿插这些史话,将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总之,巧妙的语言引导,将会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用历史典故辅助教学,更能提升教学的艺术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重视知识生成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是转化学困生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针对每个知识点列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指导学生从定理、公式的产生源头探究,逐渐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弄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两条平行线,再量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填在预先设计的表格里,通过各组角度数大小关系的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在此过程中,优先让学困生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通过参与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培养了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4.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七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较简单,不善于全面深入地进行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对于学习上有依赖思想,方法不当的学生,要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方法与算术、代数的学习方法也有区别,教学过程中,我引导这些学生要边学习,边思考:怎样学习概念;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思维活动等。还可利用直观图形,仔细观察,分析图形的结构,从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及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一个个学困生成绩的提高,就是给教师最好的礼物。不过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工程。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我们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困生的控制和转化,才能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才能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人民出版社

 [2]李献林 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人民出版社2018.7

[3]李长军《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