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价值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价值比较

朱泽红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415001

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我院心内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治疗的34例阵发性新房颤动患者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在患者心律恢复正常且为窦性心律时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斑点追踪技术等检查,动态监测相应数据变化,如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以半年时间为调查观察期限,半年后按照患者是否复发进行分组,对比相应监测数据,并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监测的参数绘制相应曲线及图谱,预测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分析各数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能力及诊断价值。结果半年后,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终止调查,占比8.83%),18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占比52.94%),其余13例为未复发(未复发组,占比38.23%);复发组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研究前显著下降,同时低于未复发组研究前,P0.05;而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相比右心声学造影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更佳,其中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为敏感,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及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斑点追踪技术;右心声学造影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心内科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其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趋势,老年人是该病主要的发病人群[1]。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多重折返小波引起间歇性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节律,起搏点异位,引起心房异位性心动过速,发病期间心房冲动次数可达350~600次/min且不规则;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及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甚至死亡[2];由于该病发病较急,且易复发,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肺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及机体代谢紊乱[3],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及早确诊及对症治疗是防止阵发性心房颤动病情进展的关键。

右心声学造影是临床上辅助检查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性高等特点。但是由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易复发,而右心声学造影无法检测到复发情况的发生。因此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需进一步检查。偶研究表明,斑点追踪技术可采集到左室全容积图像在三维空间追踪心肌回声斑点的运动,定量测定左室各阶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评价左室局部及整体的收缩功能;同时,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还可评价心肌的扭转和旋转运动,因此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应用更佳,优势更大。有研究表明,斑点追踪技术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及诊断意义重大。

本研究为分析并比较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特选取我院心内科34例阵发性新房颤动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我院心内科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研究时间: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如表1所示,且组间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n(%)]

组别

性别

年龄(岁)

受教育程度

男性

女性

小学及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复发组

10(55.56)

8 (44.44)

70.38±4.72)

9

(50.00)

5

(27.78)

4

(22.22)

未复发组

7

(53.85)

6

(46.15)

68.1±4.55

5

(38.46)

6

(46.15)

2

(15.39)

t/χ2

1.067

0.537

0.227

P

0.634

0.149

0.32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34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符合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标准[4];(2)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所有被研究者认知功能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够配合相关检查;(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同意,符合伦理委员会相应标准。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心、肝、肾等功能严重异常;(2)患者无法沟通或配合相关检查;(3)患者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者;(4)不适于本研究的其他疾病者。

1.3研究方法

1.3.1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采平卧位或左侧卧位,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涂耦合剂后进行定点,或探头作弧形转动扫查。从心底部扫查到心尖部,必要时在剑突下或胸骨上窝探查;原理:采用三个直角相交的平面束观察心脏,长轴切面指纵切心脏的探测平面,与前胸壁体表垂直,平行于心脏长轴,相当于患者平卧,由左向右观察。扇尖为前胸壁,扇弧为心脏后部,右为头侧,左为脚侧;短轴切面即横断心脏的扫查平面,与前胸体表及长轴相垂直,相当于患者平卧,检查者由脚侧向头侧观察心脏横断面;图像的上下端分别为心脏的前后侧,图左为心脏右侧,图右为心脏左侧;四腔切面即探测平面与心脏长轴及短轴垂直,而与前胸壁体表近于平行,扇尖为心尖部,扇弧为心底部,图左为心脏右侧,图右为心脏左侧。心脏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探头随意置于心前区,即能获得一种图像。

1.3.2右心声学造影[5]:经外周静脉注入造影剂,其气泡直径超过10微米,不通过肺毛细血管网,在右心系统范围内活动,在微泡与血液之间形成显著的声阻抗差,使微泡在低速微量血流中清晰显示,按照显影顺序、途径及时间对右心结构及血流异常等情况作出鉴别及诊断。

1.3.3斑点追踪技术[6]: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心脏彩超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常用于评价冠心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肌受累疾患,心室壁的整体及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有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利用高频二维超声图像自动识别并追踪心肌回声斑点的空间运动,反映心肌的实时运动及形变,定量评价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等。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采集左室全容积图像在三维空间追踪心肌回声斑点的运动,定量测定左室各阶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评价左室局部及整体的收缩功能;此外,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还可评价心肌的扭转和旋转运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比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1.4观察指标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

1.5数据处理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根据研究资料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本文研究资料属于计数资料,因此选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结果比较时若出现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研究前、后相应参数指标后得出,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终止调查,占比8.83%),18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占比52.94%),其余13例为未复发(未复发组,占比38.23%);对比两组患者研究前、后各参数指标结果得出,复发组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研究前显著下降,同时低于未复发组研究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目前为止,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经研究发现,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左心房增大[7-9],且其左心房自主收缩功能显著下降或彻底丧失,导致心输出量下降高达15%以上。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和进展下,心房肌不断延伸,心肌细胞发生纤维化改变,导致左心房重构,出现不可逆性改变[10]。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反复发作倾向[11-12],反复发生的心房不规则颤动可导致心室功能受到损害,同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而加重对心脏功能的侵害。因此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而言,需要密切监测其复发可能,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超声心动图是测量心房大小的常规检查项目,但是其检测敏感性相对较低,检测出心房增大时患者往往房颤较为严重,病程已持续发展已久,不能早期及时发现异常指标[13]。斑点追踪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并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兴的心功能检测设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对于房颤导致的右室功能变化更为灵敏,也可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复发,提示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延缓心脏重构进程[14]

本研究为分析并比较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特选取我院心内科34例阵发性新房颤动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得出,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终止调查,占比8.83%),18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占比52.94%),其余13例为未复发(未复发组,占比38.23%),由此得知,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复发率占比50%以上,因此在临床中应更加重视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及早预测、尽早诊断并及时早期开展临床治疗以降低疾病进展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胁,延长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期寿命;对比两组患者研究前、后各参数指标结果得出,复发组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研究前显著下降,同时低于未复发组研究前,P0.05,而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反应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因此该检查技术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的预测及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对比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时,组内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右心声学造影及斑点追踪技术在检测心房内径大小、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时的检测效果相当,均可判定心房变化,因此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相当。本文研究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5]

,这也证实了斑点追踪技术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值得被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均可作为临床上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断辅助检查,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斑点追踪技术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优于右心声学造影。因此在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病情需要,酌情选择适合患者的辅助检查方法予以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洪璐,曹明强,周亚峰.2016年ASE/EACVI指南评估的左室舒张功能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1.GB/T 7714

[2]袁含茵,杨颖,范芳芳,等.双心房应变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2,30(3):7-8.

[3]张其银,惠杰,张宇桢,等.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z1):1-2.

[4]周燕翔,陈金玲,冷倩倩,等.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发作期的左心室舒张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10):5-6.

[5]齐东,李慧忠.斑点追踪技术与右心声学造影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23(5):5-6.

[6]张晨峰,李静,刘伟.左心耳超声心动图学指标与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关系[J].2022(8):23-24.

[7]黄艳.应用心肌声学造影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期疗效[D].中国医科大学,2019.

[8]商志娟,顾金萍,苏德淳,等.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价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运动同步性及预测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3):5-6.

[9]周红,李勇,孟媛媛,等.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5):4-5.

[10]周红,李勇,王吴刚,等.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和同步性[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36(9):4-5.

[11] Ye T ,Xia Y ,Zong G J .A case of perforated esophageal ulcer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20,48(1):72-73.

[12]孙小雯,陈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8(1):55-56.

[13]潘碧云,陈仕银,温达,等.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与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9):5-6.

[14]韩蕊,梅迎晨,郑梅,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变化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1(1):22-23.

[15]周良,陈莉,沈伟.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长程随访的复发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20,2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