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分析

李贤文

重庆市开州区南门镇卫生院    4054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方法:对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分析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病理诊断显示,56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常增生6例,伴肠上皮化生21例。胃镜诊断符合率82.14%(46/56)。当胃镜三种表现单独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在60%以上,以胃黏膜变白,呈结节样或颗粒状改变表现符合率最高,为75.00%。当胃镜三种表现两两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在80%以上,以红白相间,但以白色为主表现合并黏膜不光滑、粗糙,或者呈现剥脱样改变表现符合率最高,为87.50%。当胃镜三种表现同时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可达100%。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两者联合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础上,炎症逐渐波及固有层,腺体逐渐萎缩的一种胃部疾病[1-2]。相关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3]。所以加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利于胃癌的发生、发展。但由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因此,我院对56例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所收治的56例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为(50.48±2.48)岁。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消化道疾病;排除胃镜检查禁忌症患者。

1.2方法

胃镜检查:检查前禁食6~8小时,已做钡餐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做胃镜检查;幽门梗阻患者应禁食2~3天,必要时洗胃,将胃内积存的食物清除。实施咽部麻醉,术前15min用1%地卡因或2%利多卡因等咽部喷雾麻醉,每1~2min/次,共进行2~3次。并口服去泡剂,去表面张力,使附于黏膜上的泡沫破裂消失,视野更加清晰。

病理检查:取病变组织,使用10%甲醛固定,常规包膜切片,染色处理后对结果进行判读。

1.3观察指标

观察胃镜诊断符合率及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计量分别采用%、 (X±S)表示,使用X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病理诊断显示,56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常增生6例,伴肠上皮化生21例。胃镜诊断符合率82.14%(46/56)。当胃镜三种表现单独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在60%以上,以胃黏膜变白,呈结节样或颗粒状改变表现符合率最高,为75.00%。当胃镜三种表现两两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在80%以上,以红白相间,但以白色为主表现合并黏膜不光滑、粗糙,或者呈现剥脱样改变表现符合率最高,为87.50%。当胃镜三种表现同时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可达100%。详见表1。

表2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n/%)

胃镜表现

例数

病理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异常增生

肠上皮化生

A

4

3(75.00)

1(25.00)

1(25.00)

2(50.00)

B

9

6(66.67)

3(33.33)

0(0.00)

1(11.11)

C

7

5(71.43)

2(28.57)

1(14.29)

2(28.57)

A+B

13

11(84.62)

2(15.38)

1(7.69)

6(46.15)

A+C

6

5(83.33)

1(16.67)

1(16.67)

3(50.00)

B+C

8

7(87.50)

1(12.50)

1(12.50)

2(25.00)

A+B+C

9

9(100.0)

0(0.00)

1(11.11)

5(55.56)

合计

56

46(82.14)

10(17.86)

6(10.71)

21(37.50)

A:胃黏膜变白,呈结节样或颗粒状改变;B:红白相间,但以白色为主;C:黏膜不光滑、粗糙,或者呈现剥脱样改变.

3.讨论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胃病的发病率呈现急速增长趋势,并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胃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其中慢性胃炎最为普遍,发病率高达50%[4]。引起胃病发病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与遗传有关外,也与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常见类型,由于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特征不明显,导致难以获取准确的患病率。慢性萎缩性胃炎典型症状主要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腹痛为最常见症状之一,多发生在上腹部,部分患者也可见于胸骨或剑突处。疼痛程度根据患者耐受能力而存在差异。同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呈正相关性,从而极大的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及时治疗有利于降低胃癌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理诊断显示,56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常增生6例,伴肠上皮化生21例。胃镜诊断符合率82.14%(46/56)。当胃镜三种表现单独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在60%以上,以胃黏膜变白,呈结节样或颗粒状改变表现符合率最高,为75.00%。当胃镜三种表现两两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在80%以上,以红白相间,但以白色为主表现合并黏膜不光滑、粗糙,或者呈现剥脱样改变表现符合率最高,为87.50%。当胃镜三种表现同时存在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可达100%。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胃镜诊断准确性明显上升,但仍存一定误诊率、漏诊率,所以临床确诊仍需要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主要分为三种:(1)胃黏膜变白,呈结节样或颗粒状改变;(2)红白相间,但以白色为主;(3)黏膜不光滑、粗糙,或者呈现剥脱样改变。这三种表现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但单一的表现并不能完全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5]。与病理诊断相比,胃镜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其原因在于:(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过程漫长,不同时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不同的表现。同时胃镜易受视野限制,存在一定局限性。(2)胃镜诊断准确性与操作者水平、注气量、胃内压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等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两者联合诊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叶紫. 慢性萎缩性胃炎舌象与胃镜诊断、病理及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

[2]胡筠,陈扬,陈宗华,罗咏萍,刘毅.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11):804-808.

[3]孙世永.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8):52-53.

[4]杜迎亭.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4):189+191.

[5]曹志军.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和胃镜象以及病理象的关联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