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李想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潮流、贴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规律。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阐释唯物史观、领导工人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及最终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唯物史观思想在促进民众意识觉醒、党的决策等方面也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唯物史观;意义

一、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和其他的历史观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出了明晰的定义:1.社会基本结构。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4.意识形态。5.社会形态演进。[1]

1.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基本结构包含三个部分,也就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包括广义的经济结构和狭义的经济结构,广义的经济结构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内的人类整个生产方式,而狭义的经济结构而指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政治结构指的是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也就是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上层建筑;观念结构指的是意识形态,即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避免不了与自然界的联系,人类要通过物质生产方式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所以衣食住行的满足就要靠物质生产方式。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所以跟归结底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对于意识是根源性的、意识对于物质是派生性的。

3.社会矛盾及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既是社会基本矛盾。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问题,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依次演进。

4.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它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是当今社会中很能体现一个国家思想的意识。

5.社会形态演进

社会形态的演进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客观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以及前进性和曲折性。那么一个国家选择何种社会形态既是顺应着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受到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一个影响的。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选择性去选择何种社会形态,所以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这是唯物史观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观点。

二、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逐步被中国共产党人、知识分子以及最后的人们的群众所接受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中,内无民主而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矛盾成为了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到了空前的觉醒,面对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中国的地主阶级首先进行了自我调整,主要体现在“器物层次”,洋务运动的大力开展,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创立本民族的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创立近代工业。第二,在“制度”层面,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与探索,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立宪派和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保守派进行了论。[2]第三,在“思想”层面,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年多年的皇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还是陷入了一片灾难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人民在至暗时刻可以选择的最伟大的道路,给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三、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思想及其意义

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动的原因》《阶级竞争与互助》《庶民的胜利》《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文章中阐发了他的唯物史观思想,这一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李大钊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问题,因为首先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变革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就会随之变化,那么整个国家、社会的组织系统就会变革。

一个民族的经济根基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合,而上层建筑则是以经济为依托的社会意识以及各种政治法制、设施的总称,它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的属性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经济发展的取向所决定的。而社会的上层结构又对经济基础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如果上层结构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上层结构就能促进整体的发展;李大钊认为,这就是经济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两者在发展中的不协调和调整。

(二) 阶级斗争学说

李大钊将阶级斗争学说视为唯物史观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人类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阶级斗争。李大钊认同阶级斗争之于社会历史的作用,他认为阶级斗争与经济基础是紧密相连的,不同阶级的产生是因为经济利益的不一致,经济利益的不一致也必将催生出阶级斗争。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阶级竞争与互助》中,李大钊系统阐释了他的阶级斗争学说。李大钊认为,阶级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平衡,并且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和改造社会的手段,即“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适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灭阶级的最后手段”[3]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在李大钊的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中,李大钊说道: “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那个伟大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4]在他看来,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力量。生活在最底层的广大无产者对于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最具发言权,当某种社会制度压迫着他们时,他们就会揭竿而起,团结起来的无产者便会形成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根基的,李大钊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凝聚了一批翻译、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骨干,通过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少年中国学以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不仅如此,李大钊还公开提出建立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号召,初步论述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组织纪律,这对于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李想(1999-),男,汉族,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 李译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72-73.

[3]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 下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4] 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M]∥李大钊全集: 第 3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