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康德美学的初探

古婷玉

(兰州大学艺术设计)

摘 要:康德是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为现代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康德的认知论、美学思想、实践分析等方面对康德美学进行探究,结合作者自身环境分析康德美学在美术学习与创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为今后的艺术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康德理论;美学思想;实践分析

一、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的总目的是在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他的批判哲学被称为“哥白尼的革命”。康德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模型。正如哥白尼通过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在中心之外,人们在这之前认为一切星球都是围绕地球转的,他们都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我们都认为我们的认识必须服从被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先有这么一个对象,然后才能去认识,但康德把情况逆转了对象必须服从于我们的认识。

人类是如何去认识现象体世界里的事物的呢?我们通过感官收集到事物的外观、气味、触感,然后这些信息符合了我们心中的一个原有的概念我们就能认出这个事物。例如,出现了绿色、高大、阴凉等词语我们心中就会有树这个概念出现。那么事物中有不符合我们概念的一面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认识和研究了吗?康德提出了“先验”这个概念,现象体世界里的事物先天地符合了你的认知形式,但是我认为这个概念也能通过我们后天的积累不断的丰富起来。感性的经验积累加上知性理性处理得到信息是可靠的,我们能提升我们的科学水平,通过更多的感知来积累经验,虽然这只是冰山一角但不断的探索我们也是可以不断地进步的。

康德的认识论不断地启发着我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许多动物都有超越人类的感知能力,例如:蝴蝶具有极强的色觉感应,他们的视域更加的宽阔,擅长感知快速移动的物体,能够辨别紫外线和偏振光;蛇具有红外线感知能力,能够通过热成像猎杀猎物;蝙蝠能轻松听到高达15万赫兹的超高频声音等。我们的感知能力能使我们收到非常少一部分外界的信息,通过科技的辅助人类的感知范围逐渐拓宽。我有的时候会认为,或许人出现的意义可能就是在我们的角度静下心感知这个世界吧。世界充满着未知的一面,哲学、科学、宗教都是在解释世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去探索。

二、康德的美学思想

大家普遍认为这个现象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每天接受着各种外界的信息,去改变自己去跟上社会的节奏,很少能够纯粹的去创造美。

究竟什么是美呐?在康德的认知论中,我了解到了“先验演绎”,我们进行的意识中存在“先验图形”的概念,“先验图形”具有普遍性与统一性,是抽象的认知形式和个别图像之间的桥梁,例如一种标志性符号,我们既能明白这是什么,但又不是实际的图像。现代美学就建立在康德的思想之上,康德的美学不同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美,他认为美是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来自于外在对象符合了我们的意识变得和谐。我看画时,画单纯的刺激了我的概念,让我与画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和谐给我带来了愉悦的感受,审美体验是属于我个人的,是主观的审美的普遍性。

审美没有功利目的,所以他具有普遍性,想想功利目的其实与我们个人的偏好,性格,环境,密切相关。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会觉得自己的情人特别好看,但是其他人不见得会这么想,这个人觉得自己的情人好看,是因为他对情人有爱,这种爱中一般包含占有欲,我们肯定会希望情人是只属于自己,这种爱就是功利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不是单纯的审美愉悦,也就不具备普遍性。真正的审美没有功利目的,所以做出审美判断的人就有理由认为其他人也会做出跟他一样的判断,我觉得蒙娜丽莎真美,我做这个审美判断的时候,排除掉了所有个人因素,没有考虑我有什么目的,也没有考虑他跟我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话,我就有理由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跟我做出相同的想法,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觉能力和认识能力,所以我们也应该有相同的审美判断力。假如我说蒙娜丽莎一点都不美,肯定会有人无法接受,好像我把二加三算成了六,所以审美判断数学判断和道德判断一样,是普遍的,但是审美判断和数学判断,道德判断又不完全一样,在康德看来,数学和道德的普遍性是客观的,可以证明。但是我不能给出同样客观的理由向另一个人证明玫瑰花是美的,美还是一种主观感受,审美是主观的,但是审美体验,不能有功利目的,所以审美判断是普遍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是有所区别的,艺术美需通过有所创作产生作品,而自然美只是在在运动中发展变化。我们把通过自由,即通过以理性为活动基础的意志活动的创造称作艺术。康德认为艺术家是意识秩序的领悟者,承担意识秩序物化的责任。他将人的意识、感情、想象放到了主体地位,现象体世界成为客体,造就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前卫艺术就主张美学要与社会分离,艺术要承担社会责任,艺术不是再现世界的真实,而是再现世界的不真实。艺术家运用自己创造的符号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抽象艺术也逐渐出现,艺术家开始崇拜内部和个人化的东西。抽象绘画也完全拒绝了对具体外在世界的描绘,艺术家认为人创造出来的形式是完备的形成了认知形式与认知内容的二元对立,使得艺术形式变得多元化。

三、康德美学的实践分析

康德的美学思想在如今的艺术教育和学习中是值得运用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了艺术与天才的关系,康德强调艺术的不可摹仿性以及天才与“摹仿精神”的对立。

我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接触绘画,我小时候对于绘画的好与坏的判断通过是画的像不像来决定的。小的时候对于基本的物体有了概念,我把太阳、老鼠、公主画的很像,所以大家都说我画的很好。长大后我开始学习素描,我通过临摹写生把静物、石膏、人物的形态画的很像,所以大家都夸我是艺术家,我于是选择了把艺术当做专业。在求学的过程中,大家告诉我各大美院喜欢的是有灵性的学生,我逐渐发现原来绘画的好坏,不只是通过画的像不像来评定的,可能我的技术得到了提升但是我在绘画中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正是与艺术的不可模仿性冲突。

我小时候所处的美术教育环境可能是教育刚刚起步的时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但是教育环境也是在发展的。在寒假期间我也接触美术教育行业,看到了教育的进步。我所在机构的教学环境让我很有感触,在课堂中教师注重了与学生思维的交流,艺术鉴赏课的占比较高使得孩子们了解到了不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随后是材料不限的艺术创作,和创作后对自己作品的阐述。我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我们要在提升绘画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思维的培养,艺术是自由的,艺术本身就是愉快的一种事情。

康德认为天才是作为艺术家的天生创造才能,这种能力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天才不能科学地指出它如何产生作品,它是作为自然才为美的艺术定规律。我在以前的美术学习过程中重视技术的运用而并非创造力的表现,我相信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也能够合理的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很多艺术家也是通过了漫长的艺术实践,才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世界非常的复杂,我们也该静下心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

四、总结

康德建立起了全新的认知模型,将人作为世界的中心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调和。当我初次了解康德的认识论时,我感觉自己有重新的认识了一遍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相信科学,但是与我们去了解哲学家们的各个理念是不冲突的,适当的唯心主义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浪漫和更全面的了解自己。

艺术与哲学是密切相关的,康德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他的美学思想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对现在的艺术教育和学习也有所帮助。我们艺术创作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不要害怕表达自己,如果过多的去考虑利益可能会失去艺术的本质。在现实环境中,有许多未知的概念是我们无法认识到的,我们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不断的探索,去创造美,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康德美学是融汇在艺术实践中的。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概论。所以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表达最直观的内心世界更接近纯粹的美。在艺术教育和学习中可以引导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艺术创作也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通过对康德美学的了解,我对于自己的专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将哲学与艺术融汇贯通,创造出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