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

贺俊杰

吉林省白山市  白山市第七中学 134700

摘要: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教学内容与日常环境息息相关。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被重视,国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发展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在生物课堂中提高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学生建立生态意识,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引导其全面发展。本文通过阐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期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个体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等整体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提高环保意识刻不容缓。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公民具有环保意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一、在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贯彻新课标要求,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核心内容之一,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加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发展要求。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发展关乎到社会氛围,影响国家未来的思想方针。通过生物学科与自然的联系,生态文明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大众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二)提高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担当社会责任

     随着生态文明观念的深入,生物的课堂将更加生动且具象化,教师的教学案例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所增加,对教材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入,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此外,通过生态理念的深入,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生活常见的生态问题有所警惕,能够意识到环保的价值。生态文明的教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力行的践行所学环保知识,带动周边人自觉保护环境,担当社会责任。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渗入比重

思想决定行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生物课堂中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在授课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逐渐提高生态文明观念,让学生建立起生态文明意识[1]。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提问,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其次,教师可以逐渐加入些探讨性内容,让学生结合生物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形成生态思维。例如,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生物知识的授课后,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的细胞都有什么组成部分?”,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研究任务,例如,细胞的统一性,对于处置环境污染有什么启示。教师无需对学生的答案过于苛求,此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生态意识。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更加务实,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时代需求。教师要在授课中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在授课中丰富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实践活动、自然环境等手段,优化课堂设计,丰富课堂内容的趣味性[2]。教师要注意在授课中除固有教材内容外,还有加入课堂外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思考。例如,在《群落及演替》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和实际需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群落照片和群落更替的过程,除了介绍群落结构以外,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群落的文化、不同种群间的联系与差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明确生活价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任务重,学习负担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时间,无法理解生态文明的价值。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为学生传授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还要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其独立思考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帮助学生明白生物知识教学的实际生活价值,让学生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带动其全民发展。例如,在《人与环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明确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当前自然环境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人类行为造成的。其次,教师要可以通过展示南北方差异,让学生直观明确两者之间的关联。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态是可恢复的,人们要转变当前行为方式,在保护的前提发展经济。

(四)增加实践活动,巩固教育成果

实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借助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首先,教师要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践课题。其次,教师要设计实践方案,根据自然环境针对性调整,并带领学生利用设备进行相关研究。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活动写出感悟,引发其思考。例如,在《发酵工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我学生讲解发酵的原理和过程,让学生了解传统发酵到现代发酵的历程和技术转变。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制作果酒的任务,让学生自己体会发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发酵方式与现代技术的不同。

三、结束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大众认可,我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学生更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指引下,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思考,将生态文明落实到行动上,养成文明习惯,从而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红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宁夏教育,2022(11):45-47.

[2]万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