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电子信息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徐慧

身份证号码:370323198711120414

摘要:电子与信息领域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是国家亟须的人才类型,因为在当今的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内,电子与信息的工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运用,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转型和创新的方向。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应加强对电子与信息领域内专业人才的有效培育,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资源。

关键词:大类招生;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改革

引言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推进,新冠疫情与贸易战交织影响,这都在深刻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态和创新格局。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大量关键性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及设备需要大量进口,尤其是电子信息行业。但是,美国政府不断对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进行封杀,对我国半导体、工业软件等高科技领域实施“卡脖子”日趋频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也全方位改变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环境。

1大类培养特色和优势

1.1宽口径、大平台、德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大类主要专注于宽带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微波毫米波、人工电磁材料、海洋信息、射频/超高速集成电路、光电与生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微纳加工、微纳传感器、原子制造、信息显示、光电探测、光子集成与生物传感、脑科学、生物电子学、医学影像,强化基础研究,强化优势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和源头创新,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特色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系统和标准化提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2一流的科研与教学融合,学科力量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

电子信息大类以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设有2个双一流学科,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本科生课程体系,固化到教材、课程和实验实践中。通过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平台,全方位服务于电子信息大类一流人才培养。通过高效转化机制,提升了学科科研优势对一流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大一学生多视角、多方案、多元化的创新思维模式。

1.3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信息领域高端前沿教学资源平台

电子信息大类结合“卓工计划”“新工科”等项目,与名企深度合作,创建系列校企联合课程和一批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大类3个学院在多领域创建的校企卓工课程和实践创新基地,可以开放给所有大一学生共享,有利于开阔大一学生对电子信息领域实践认知的视野。

1.4一流的师资与生源结合,转化为优质的培养成效

电子信息大类整合了3个学院师资优势,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领军的高层次教师队伍以授课、实践、指导科研和竞赛等各种形式投身一线教学,获得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效。包括院士在内的电子信息大类专任教师100%入驻大一本科生导师库,通过双向选择建立导师制关系,在学术方向和生活方面给予大一学生多方位解答。

2电子信息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2.1电子信息专业培养体系规范性不够

专业的培养体系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拥有一个清晰明确、规范统一、内部因素相辅相成的培养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然而,有些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培养体系规范性不够,例如,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契合度不高;学生预期毕业要求不能很好支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没有建立适宜的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等等。

2.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与兼职导师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导师的指导与参与,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此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难度较高,对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要求更高。只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丰富的导师,才能更好地组织、带领与引导学生高效完成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项目。但是目前来讲,部分电子信息类一流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一方面,部分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并非是从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相关工作基本由专业课课程教师与职业创新创业导师联合指导,也很少邀请校外创业导师来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学校对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不足,加上校内导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经验与企业运营经验,对区域经济与企业、社会发展的前景预测存在明显不足,不具备足够的实力组织、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工作中。

3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路径

3.1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指导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专业建设的规范性不足。《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规范》团体标准已正式发布,此团体标准参照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结合中国实际,国际实质等效,明确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七个方面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领域第一个被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内的标准。按照工程教育的理念和国家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制定以开展工程教育为中心的工作,以通过专业认证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建设中期和长期规划,用来引领和指导培养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等各项专业建设具体工作,充分发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引擎作用,可以保证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标准规范、科学合理。

3.2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教学部门作为引导主体,要积极发挥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工作的引领作用,在学校整体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要求,合理制定相关政策与条例,充分分析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难点与困惑,及时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项目进度跟踪。学校可牵头组织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给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组建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联合形成的创新创业俱乐部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这一过程中,学校可建立创新创业机制,加强对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的选拔与培训,切实根据选拔一批、培训一批、带动一批的方法,组建一支校内校外导师联合的创新创业工作队伍,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中。例如,电子信息类一流本科院校可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创业者、企业家以及行业专家作为大创项目的校外导师,并选用校内实践能力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具有创新思维意识的校内导师,组建大创项目导师团队,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加强对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结束语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改革要立足国家战略、围绕重点领域,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实型高端信息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以“一专多能、一精多会、双模多态”为目标实现知识体系、能力素养和创新实践的更新。

参考文献

[1]赵健.技术时代的教师负担: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视角[J].教育研究,2021(11):151-159.

[2]侯怡,储慧,黄艳红.双高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21(35):193-195.

[3]邓华.新版专业目录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的价值定位、编制机理及推进途径[J].教育与职业,2022(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