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家乡,实践助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青春返家乡,实践助发展

孙厚杰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4

   摘要: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力量。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组织青年大学生返回家乡参与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公益服务、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引领广大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养有理想、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关键词:返家乡,社区实践,青年力量,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三步走战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时时刻刻为人民谋幸福。

  社区作为大部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社区建设对于个体、社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体层面,社区建设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满足感与获得感。在社会层面,社区建设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风险。因此大学生返家乡,深入基层社区,了解日常工作,学习社会实践,对于家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认识上,认清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村落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村落中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与共同体规范,既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较强的约束力,也是人们情感的重要依托,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层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基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则是农村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农村则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在这一时期,单位和集体实现了对社会的覆盖与替代,“社区”作为社会基础单元的功能被消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单位制”、“人民公社”等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渐瓦解。单位成为具有独立发展使命与目标的组织,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住房商品化使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不再是具有地缘、血缘抑或是业缘关系的熟人。在由陌生人组成的社区中 “原子化”“碎片化”不断侵蚀着社区的共同体精神。社区作为个体的生活场域以及社会的基础单元,必须承担起管理与服务的职责,满足个体多方面的需求。社区的功能与意义日益凸显,社区建设势在必行。

二、管理发展上,推动居民自治,鼓励大学生返家乡实践。

社区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积极应对“个体化”、“异质性”以及居民需求“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以重塑社区公共性为目标,推动居民自治、培育社区精英、完善社区服务。

推动居民自治。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居民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制度设计上看,居委会、村委员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同时,应不断培育居民自治意识,提升自治能力,引导成立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类等各种类型的自治组织,更大范围地联结社区居民、丰富居民生活、提升社区凝聚力。居民自治有利于将“原子化”的个体组织起来,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个体化”带来的社会风险,有利于社区不同群体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权利,克服“异质性”带来的冲突,有利于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居民从被动走向主动。

培育社区精英。居民自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现居民自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社区精英的力量。社区精英是指具有较强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实际参与社区公共权力的分配与运行,对社区公共事务产生影响力的人。

完善社区服务。当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这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建设应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在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要树立公民导向,明确社区服务是居民基于公民身份和资格而应享有的,避免社区服务出现行政化、慈善化的倾向。与此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在保证社区服务“福利性”的同时,不排斥其“市场性”。

三、社区发展,从青年抓起。

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

在农村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社区为邻里们倾心服务,在边疆为祖国巡逻戍边……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在复杂艰苦环境中成就人生。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中,就有许多青年先进典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年轻的面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青年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村焕发新貌。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

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中国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激励青年砥砺前行、奋发向上,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意愿持续高涨。截至2021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截至2021年底,共青团员总数达7371.5万名。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热情参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播、养老助残等社会事务,不仅在很多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还组建了一批以自愿成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目前,全国有7600多个共青团指导的县级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类青年社会组织,带动成立青年活动团体15万余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中国青年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在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开展行业自律、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深植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传承奋斗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历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运动,矢志不渝跟党走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经验,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

[2] 《中国社区建设的历程、演进与展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3] 谭日辉、李金娟、穆松林主编《社区蓝皮书: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0~20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