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刍议

张慧芳

深圳市南山区海滨红树西岸幼儿园  518053

摘  要:本文双减政策为背景,笔者尝试通过“幼小衔接”的窗口,窥探家长、儿童、教师三方乱象背后的原因思考基于儿童立场的科学衔接之路对下一步完善和改进教育实践提出方向。

关键词:双减 幼小衔接

一、目前现状

    2021年7月,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不得提高难度、加快进度教学,力图克服唯分数论取向,希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随着《意见》颁布,国家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原本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教育城”,如今也是店门紧闭一片萧条。大批学科类培训机构走向消亡的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了无处安放的焦虑。孩子们在非学科类培训班之间奔波迷惘。学校减轻课业负担,教师越“减”越忙的怪象频生。

二、原因分析

“双减”政策下,教育焦虑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蔓延,是资本运作在搅动人心,抑或是教育系统自身出现问题?只有剖析其中究竟,才能找到其中症结。

(一)教育系统内部学段衔接的“真空”

    以书写为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书写的要求是“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姓名”,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同时在防“小学化”的要求中不允许在学龄前阶段练习写字,所以幼儿园阶段孩子“画”多于“写”。可是一旦进入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则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提出“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没有通过大量的书写练习,显然无法达到书写规范的要求。“双减”政策中明确要求小学低段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其中出现了书写衔接真空地带,教育系统内部学段衔接已然矛盾重重。

(二)成人立场下“幼小衔接”的歧途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教育也被裹挟其中。实用主义盛行,工业化教育理念大行其道,只追求着眼前的结果,仿佛什么都能一蹴而就。以拼音的教授为例。幼儿园是不教授拼音的,而小学只用一个月的课时教完全部拼音。刚上小一的孩子学习跟不上,自信心受到打击。家长必然将注意力集中到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来,希望通过提前教授、不断强化训练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跟上小学的教学进度。一个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偷跑”、“抢跑”,紧接着一群家长跟风,“剧场效应”让超前学习愈演愈烈。揠苗助长、灌输填鸭完全背离了儿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提前榨干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湮没了他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消磨了他们挑战困难、质疑权威的勇气;更失去了对未来美好向往的希冀。

(三)矫枉过正的“改革”

  1. 指挥棒下的课程改革

新政策一出台,各路改革便蜂拥而至,幼教场上亦如此:自然教育、体能特色、美育课程、STEM课程……等等各色课程纷纷摆开龙门阵,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像极了猴子掰玉米,一会觉得自然教育好捡起来,还没教育实践反思改进,一转眼看到STEM课程又赶紧调转车头重头来过。如此这般心浮气躁地规划设计不在少数,老师们如何不会越“减”越忙。

  1. “减”来的课后服务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琐碎而忙碌。幼儿在园时每时每刻陪伴着孩子,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只有在幼儿离园后才能进行环境恢复、家长工作、备课和开展各类教研活动。而在“双减”政策下资本退出的空场,又增加了课后服务来填充。这样延长了幼儿在园时间,老师们只能“自愿”加班来完成所有工作。没时间感受生活美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出对美有感受力的孩子?

三、措施与展望

“双减”遏制了资本运作的空间,依然无法改变不断向下传导的竞争压力。“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破题之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革新认识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解决学段衔接的真空问题,只有小学和幼儿园共同调整、相向而行,才能解决。《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大班下学期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小学阶段则要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关注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

“幼儿园小学化”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教育方式该如何选择,二是教育内容该如何选择。幼儿园可以从健康快乐的身心准备、自由自在的生活准备、温暖和谐的社会准备和深度有趣的学习准备四个方面,激发幼儿的内生力量,做好关键经验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品质的养成。

幼儿园固然有当为而未为的责任,小学也有该改而未改之问题。《意见》中提出“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小学做好小幼衔接,从情感衔接、思维方式衔接、教学方式斜街、环境和评价的衔接。

建立小幼联合教研机制,保证教研频率,积极推动双向沟通,就小幼在一日生活安排、学习内容、活动开展、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研讨。双向都应注意能力的衔接和方法的借鉴,总结提炼小幼衔接策略与范式,与家庭、社区共担使命,打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让衔接自然而然发生,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二)儿童立场看幼小衔接

相关研究表明在儿童心目中,小幼之间的差异、规则的认知、同伴关系和对成人的期望,在其入学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既对小学的建筑物、课程内容、一日生活安排充满好奇;又因为对如厕、饮食、家庭作业、教师评价的不了解而惴惴不安。想要打消这些疑虑,组织项目式主题探究活动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基于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触发儿童深度学习,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获得经验成长。

从孩子生命成长的发展观来看,幼小衔接不仅仅在大班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做好三年规划,从幼儿入园到毕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独立思考。从小班年龄段起培养动手能力照顾自我,再到照顾环境、照顾他人,最后走向独立、平稳过渡进入小学。

(三)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职业观

Andreas Shleicher认为对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接受态度,将决定未来世界教育进步的差异。教育者掌握着开启未来的钥匙。教育者,非为已往,而专为将来。为未来而教,教育的生态环境已悄悄在变化,教师这份职业已逐渐成为情绪劳动者。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面对繁杂,保持欢喜,带着爱和喜悦去工作。无论如何变化,与孩子的情感互动是不变的,和孩子之间的心灵感应是本真的。

我们应真正认清自己的角色,看见儿童、读懂儿童,关注个体差异,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支持儿童个性发展;珍视生活和学习的独特价值,把学习思考探索的主动权还给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善于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与反思,为儿童终身学习之路奠基。

未来已来,知识的机械传输必将无法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不仅要看见儿童的内生力量,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更应该看见儿童的未来生活。快乐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将用一生来治愈。孩子将从丰盈的童年中,汲取一生奋斗、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力量,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儿童享有完整幸福的童年。“双减”政策下幼小衔接工作这个系统工程,对学校、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杨兆山,陈煌.“双减”引发的对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5-41.

段会冬,莫丽娟,王轶哲.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安放家长的教育焦虑——基于幼小衔接的分析[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导刊(幼儿教育).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5.1066.C.20211230.1903.002.html

黄绍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05(9):10.

李敏谊,崔淑婧,刘颖.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0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