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三化促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三思三化促成长

何凌燕

太原市迎泽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三思三化”自主课堂策略的研究是我们长期以来都在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它让我们更明确了课堂教学要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开展下去。今天我就以习作课为例,将探索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进行具体分析:

一、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学生的成长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最终体现在文章上,出口成章也好,落笔成文也罢,文章成为了一个人修养,博学等语文素养最直观的体现。从近处说作文也是体现学生一个单元所学知识是否内化成自己的语文素养直观表现。

d98e1125b785846967e1f37a538381e但是,是不是学生学好单元的课文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好呢?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在课堂上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希望能从中找到课文教学和作文呈现的一个突破点,并通过作文教学将两者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真正能内化成自己的语文修养。所以我通过课堂授课,案例跟踪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中我以“鸭妈妈领小鸭过马路”的看图习作为例进行一下解读。

7230b076528c863fb3179576b999e08习作要求:2001年9月29日清晨,温哥华的大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一只鸭妈妈带领着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们,漫步在温哥华街头。突然小鸭子掉进了下水道,鸭妈妈看到后找到了附近的警察帮忙,最后小鸭得救了鸭妈妈又带领的小鸭子走了……

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这一事件和图片写一篇习作吧!

二、学什么?

看到这样的习作要求,首先我确定的是“学什么”。在确定“学什么”时采用的方法是:“单独呈现”和“统筹整合”的方法。

(一)所谓“单独呈现”就是把“学什么”当中的“课标要求”“教参要求”“学情分析”独立提炼出来,在此我采用关键词的方法给大家呈现。

1.首先,确定的是“学情”。我们的所有教学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我们的课讲得有多么精彩,如果学生在课中没有任何收获,那都是失败的。所以学情分析尤为重要,在分析中发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其中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有些学生从中段升入高段后文章不仅没有一点长进,而且还出现了各种问题。总结出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不会挖掘素材;文章没有逻辑性;内容不够生动、具体。具体到这篇看图写作中学生的突出问题就是想象不够合理,内容不够具体。因为看图习作已经将素材给了学生了,所以最终我在学情分析中提炼出来的是“想象合理,内容具体”。

2、接下来我又从课标下手提炼出来的要求是“想象合理,内容具体,交流习作,修改习作,感情真实,书写规范”。

3、最后从教参中提炼的是“想象合理,抓住特点,内容具体,交流评议,修改习作”。

(二)当“学什么”单独呈现出来以后,我又开始对他们进行整合,发现“想象合理”和“内容具体”反复的出现,于是我就将“合理”和“具体”定为了本次习作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将课标和教参中出现的其他要求定性为过程性目标,但是有“终点”,有“过程”还缺一个“起点”,怎么办呢?我采用了“逆推法”的方式将它和“怎么学”一起解决。

三、怎么学

在教学中我始终认为,作为老师不一定要详细设置每一个环节,因为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自己的心中却一定要有一条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然后再在这条线上根据学生的随堂表现随时添加东西,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即目标清晰又符合学情生动多样。所以在确定“怎么学”时我采用的是“逆推法”先把这条线捋出来。具体见图:

 

 

 

 

当“逆推法”推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学什么”的起点也出现了那就是“观察”。由观察作为起点,由阶段性目标作为过程,最后由合理和具体作为终点,这样这节习作课的线就穿起来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逆推法”推出来的是两条线,有没有办法让这两者合一呢?这里的两处观察,他们一样吗?有什么区别,怎么解决微信图片_20181119100746呢?我就接着从头开始正的往下推,并在推导中架构它的骨架了——理论支撑。具体见图:

理论支撑出现后,我们就会发现“怎么学”中的所有目标都出现了。两个“观察”的区别也产生了。而且“条理”这一点不仅仅是文章整体性的条理,也是在文章细节刻画中要体现条理的语言,所以处理“条理”和“细节”这两个环节时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同时处理,同时我也可以把这两条线融在一起成为一条线。这样老师自己的思路就清晰起来。但是怎么让这节课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呢?那只能是学生了,所以在讲课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出现都是由学生产生的,甚至在讲课中发生了学生的表现和拉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情况,也会随时改变方法,按照学生的学情来讲,这样构建的骨架才会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四、学得怎么样

  通过学生的习作片段的完成来体现。

五、反思:

当最终习作王成后效果非常好,有些文章写得还特别有深度,挺让人吃惊的。

最后我对作文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点:

1、重感受、轻知识:轻知识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因为知识在单元的学习中已经讲了,教师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感受,让他们能自主的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2、重自主、轻指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应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进行引导,而不是完全占据主体地位。

3、重内容、轻形式:我们的习作不应当流于表面给学生设置框架,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会被限制住,有一种大同小异的感觉,而且感觉没有生命力。文章应该注重内容的挖掘,在内容中注入情感和思想。

4、重过程、轻结果:其实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活动过程。在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应该是先有生活,再有作文,通过情境的创设,将学生观察到的生活,体验到的生活再现于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充分的口语交流、书面交流活动中,享受到交流沟通的愉悦。

六、总结: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本次的研究学习活动中我深刻学习和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不忘我们当初投身教育事业的那份初心,为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而在教育之路上始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