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

钟涛

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   625000

摘要:家国情怀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怀,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是学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从“家国同构”、“民族命运感”、“仁爱之情”等核心内容出发,从创设情境、设问反思、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体现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作用和关键价值。文章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家国情怀?正所谓心中有家,温情绵长;心中有国,情深义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国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是“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的政治热血;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的伟大抱负。家国情怀是学习与研究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1高中历史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1.1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发展要素,家国情怀既能体现爱党爱国的真情实感,同时又实现了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根本发展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坚持立德为先的基本教育原则,实现对家国情怀的精神建设以及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涵盖爱国层面的行为准则,这与家国情怀中的“家国同构”“修身济世”的关键内容实现了呼应,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社会层面坚持价值取向,促进家国情怀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使其融入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家乡、民族以及国家的认同,理解并深化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

1.3促进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活动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和理性思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追求,其核心的关键要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国人民在建功立业、“修齐治平”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需要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度理解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好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2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

2.1围绕家国情怀,丰富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并对其整合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祖国统一”教学为例,教师不应该机械地讲解一国两制的相关概念,而要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相结合,融入更多的方针政策,并对其加以深入分析解读,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提出不是偶然,其落实也是一种动态发展,进而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认真选择教学材料,向学生展示香港、澳门回归后取得的成就,以此为契机展示“一国两制”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和平发展。家国情怀的培养通常隐藏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家国价值取向,使其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增强。

此外,历史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历史,而是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随着网络资源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历史教学。想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人物或主要事迹作为切入点。中华上下五千年,英雄豪杰辈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物事迹和知识点,还要让他们真正地为国家的伟大而骄傲,为国家的强盛而献身,这便是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意义。

2.2借助信息化渠道,创设广泛宽松的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网课打破了课堂和家庭之间的隔阂,也避免了各种问题导致的学习跟不上的情况。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网课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点教学上,没有深刻的家国情怀培养内涵。对此,教师需要拓宽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渠道,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例如,除了上传基础的网课资源,教师还可以上传一些扩展知识类的小视频,丰富网课资源。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鸦片战争的本质介绍、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贸易口岸的照片等上传到网课平台,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检索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在检索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建立在自己了解学习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还要形成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西方国家发起‘鸦片战争’呢?其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是什么?请搜索史料,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自主或分组检索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3巧设疑问,完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以独白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不多,因此为了强化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添加反问式互动,学生在问题中思考,既理顺了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也强化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便于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为了促进家国情怀的关键要素能融入历史学习的内容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性的课堂问题,在课堂上实现思维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例如,在目前的社会研究热点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热点话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本身就是民族统一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已有的关键知识要素不断反思和总结,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历史事件深度思考,同时在信息挖掘的过程中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国家命运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实现了家国情怀的再提升。

2.4构建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架构

中国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有复杂的发展脉络。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各类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而学生记得多了就容易混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种更系统、协同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全球,西方国家称中国为“丝绸大国”,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提升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了解“丝绸之路”的起因、发展、路径,然后结合课本知识丰富思维导图,让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梳理知识架构。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构建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自主设计,在多元的思维导图梳理中全方位掌握丝绸之路的知识。

3结语

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本身就来源于不同阶段的实际生活,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历史经验始终都是现代生活发展的明灯,而家国情怀始终都是每一个个体提升凝聚力的关键载体要素,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家国情怀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强化历史课程发展内涵的深化研究,采用更加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的方法引导,促进历史课程教学品质的提升,发挥育人的核心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锋.立足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拓展“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新途径[J].新课程,2022(10):2-3.

[2]王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以统编教材《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