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路径探索

白翠翠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凸显了就业工作的“双优先”战略。202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再次突破千万,达到了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成为高校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价值以及就业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工作的必要性,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探索拓宽就业实践平台,提升就业实效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大学生就业;路径探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xgbkt202101)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六稳”之首是就业,稳就业的关键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一词,最早在《辞海》中被定义为“劳动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行为。也就是说,“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意愿”劳动者必须有的两个条件[1]。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在劳动市场中规模相对较大。新时代高校要把握好劳动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内在联系,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实践能力,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二、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价值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高校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实践匮乏,劳动技能缺乏锻炼,创新实践欠缺,劳动教育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理念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管理不规范,师资力量不足。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品德,增强学生智力,强健学生体魄。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劳动,学生感受到劳动的美德,尊重劳动成果,同时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劳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劳动最光荣,在劳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通过劳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劳动意义,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通过劳动,学生可以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精神。在新征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理想和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把劳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劳动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年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2.促进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是技能,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在劳动时,可以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不断熟练操作,掌握劳动规律,逐步提高劳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肢体和大脑同时协调发展,不断的认识和超越自己提升。劳动创造财富,在实践中,把劳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新成果、发明都需要创新和创造能力,通过劳动,可以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创造能力。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不断参加劳动活动、志愿活动来实现。

3.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劳动和体育运动都必须身体力行,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通过打扫、种植等日常的劳动教育,获取正确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促进身体肌肉发育,强筋健骨,调节精神。许多劳动是通过体力和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劳动和运动一样重要,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新时代大学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劳动能够时刻锻炼大学生心智和体质。新时代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强身健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4.培育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征程中,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目标更加清晰。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辛勤劳动,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青春之我的奋斗姿态,扛起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奉献,创造未来。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辛勤劳动,默默付出、服务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观念之后,就业意愿不强,行动不积极。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取向变化,追求高薪资,就业期望较高,不愿意去不满意的单位就业,出现大学生毕业时“有业不就”的现象。学生之间存在相互攀比、部分学生过于自卑,不愿就业,甚至抗拒就业,“懒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现象突出。缺乏敬业吃苦奉献精神,没有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经验匮乏,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求职就业易从众跟风。

三、高校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又因为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懒就业”、“慢就业”现象较多。主要是因为毕业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相关知识技能不足、就业的竞争力不足、就业观念落后,缺乏创新京生,没有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高校就业工作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路径,对于创新和拓展高校就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正确的劳动观是大学生积极就业观树立的前提条件

  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更快更好的就业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实践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例如: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学生能够积极帮助和关心他人,提高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品质,培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理想和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主动担当时代责任,主动去基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三下乡”“返家乡”实践中,学生近距离接触农民,体察社会,积极沟通交流,获得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感悟劳动之于个人的意义,培养学生勤于奋斗的精神,摈弃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帮助毕业生增强就业意识,增强就业动力,缓解毕业生懒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明确了劳动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发展定位,把握就业机会,加强就业竞争力,积极就业。

(二)充足的劳动知识技能储备是高质量就业的根本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保障乃生存保障,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人口大国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其重要。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知识技能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保证。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三下乡、实习实训等劳动过程中,不断储备就业所需的知识就能,深入了解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还可以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根据发展需要,对照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不断补充和深化学习,提升就业能力,积极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创造性劳动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滚滚源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注意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新能力,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高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实习实训项目,应用大数据、5G、物联网、区域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大学生“科学+创新思维”。此类劳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丰富职业体验、感知时展,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法教育融入就业工作的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助推就业工作的发展。

(一)以劳动教育为指导,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的怎样,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助推就业工作稳步前行。首先要发挥好劳动模范的价值引领作用,利用好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演讲比赛、微课大赛、辩论赛、论坛、主题宣讲等活动形式,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加强劳动信念,学习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的种子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其次开展劳动主题实践活动,高校通过“三下乡”、“返家乡”、进社区等多种渠道进行劳动实践,充分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励大学生立足实践,锻造坚毅品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并把劳动观念内化于行。

(二)以劳动教育为目标,拓宽学生就业实践平台

  劳动是大学生实践和行动的过程,把所学到课本知识进行具体化,大学生通过劳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工作,要想推进其稳步前进,必须要拓宽大学生的实践平台。首先要拓展实习基地,高校可以结合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搭建与农村建设的平台,开展定期的劳动教育,不断摸索劳动的意义。与校企合作,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课程结合,让劳动教育扎根一线,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其次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高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比赛、设立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实践课题等,提升大学生探索合作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

(三)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就业成效

  通过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首先,学校增设勤工助学、科研助理、行政助管等岗位,培养大学生劳动技能、引导大学生辛勤劳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要利用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注重各学科有机融合,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分析劳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讲述劳动模范的故事、分享优秀校友就业故事等,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榜样力量发挥劳动教育激励,培养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宁波大学,2013-6-10.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J]. 新华社, 2022.10.

[3]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6.

[4] 郭苗苗. 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 河北经贸大学, 2022.

[5] 叶阳旭,黄秀娟. 高校党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探索[J]. 就业与保障, 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