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解读《乡土中国》之钥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解读《乡土中国》之钥匙

陈江伟

四川省简阳中学 641400

内容提要:《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重、时间紧。只有抓住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 、核心应用,才能纲举目张,举一反三,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任务重 核心概念 核心观点  核心方法 核心应用

一  问题与背景

自2022年秋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语文教学开始采用统编版教材,《乡土中国》纳入教学要求。一般要求两至三个星期完成。由于以往教材并没有整本书阅读,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不少问题:

第一,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本书的语言和论述逻辑”,“深入研读作家作品”等,比较有难度。

第二,《乡土中国》概念众多,逻辑严密,理解难度大。

第三,学生刚入高中,缺乏相应整本书阅读经验支撑。

第四,就教师而言,很多教师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不少老师甚至没有阅读过《乡土中国》。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显著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不容易看懂,教师也不好安排教学;另一方面,看书时间又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提出了“抓住核心,将厚书薄读”的阅读主张。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是根本,应用则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最好说明。因此,抓核心,就是要牢牢抓住《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核心方法、核心应用,通过阅读、反思、笔记、调查等手段,将厚书薄读!

二 抓住核心概念

所谓核心概念,就是作者着重阐释的,与乡土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的概念。在《重刊序言》中,费孝通认为“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注:认识乡土社会),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指出了概念对于认知事物的重要性。《乡土中国》提出运用了很多概念。据有的资料统计,全书涉及的概念有土气、礼俗社会、愚、面对面的社群、文化、传统等近四十个。其中,仅《家族》一篇,就涉及社群、社会圈子、家庭、家族、氏族等概念。我们阅读时,是否要将这些概念都一一弄清楚呢?时间有限,难完成!怎么办?聚焦核心概念! 谁是核心概念呢?家族!社群、社会圈子等其他概念,是为论述家族服务的。事业性的家族才是乡土社会的属性。因此,我们把家族作为核心概念。按照这个标准去梳理,可以梳理出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家族、 礼治、无为政治、教化权力、血缘、男女有别、欲望等九个核心概念。

抓核心概念,要注意抓住其本质属性。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的区别,就是本质属性的不同,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就是抓住了概念本身。如乡土社会,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土气、不流动、熟悉,抓住这些本质属性,概念就清楚了。

抓核心概念,可从比较入手。如对教化权力的认识,可以与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比较。横暴权力存在阶级斗争之中,有压迫性、上下性;同意权力产生于社会分工,共同授予,彼此需要;教化权力产生于稳定的社会继替之中,既具有同意性质,又对新分子起强制作用。这么一比较,概念就清楚了。

核心概念,要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概括(下定义)。《乡土中国》用了大量的概念,但作者在阐释时,却很少用文字概括。这就需要抓住核心信息,进行概括或者下定义。下定义时,一般采用种差(本质属性)+邻近的属。如家族,可以这样概括:家族是在乡土社会中,以单系(父系)为结构原则,根据需要,包括但不限于父母子女,承担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的按亲属差序原则向外扩大的事业型社群。

三 抓住核心观点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除《重刊序言》和《后记》外,《乡土中国》每篇文章都具有很强的议论性。这种特点,决定了每篇文章都有着自己的核心观点(中心论点)。阅读时,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些核心观点,纲举目张,来实现将整本书读薄的主张。梳理《乡土中国》十四章的核心观点,有:以土地为根本,稳定,聚村而居,熟人社会;不需要文字;差序治理模式;私的道德观念;家本质是一个家族;男女有别,排斥感情;礼治、无讼、调解社会;教化权力起支配作用 ;血缘很重要;名实分离;欲望十分重要。

抓住核心观点,首先要抓住乡土中国的本质特征。第一章《乡土本色》,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土具有不流动性、聚村而居、熟悉的社会特征。而这一基本特征,恰恰是后面章节阐释的理论依据。

例如:作者在论述“乡下人不需要文字的理由”时,指出乡下人“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并不需要文字传情达意。正是熟人社会,决定了乡下人不需要文字。

抓住核心观点,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紧密程度。学术著作,本身具有很强的议论性,各个章节之间往往环环相扣,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例如《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逻辑联系就是如此: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私人的道德观念→单系(父系)家庭结构

抓住核心观点,要注意每篇文章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学术论文著作,每篇文章往往存在一个中心论点,每一段或者几段也有分论点,全篇(或者整段、整层)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述。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各个段落层次的关键句,迅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 抓住核心方法

阅读学术著作,除理解其核心观点外,我们还要关注这些观点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从中获得哪些科学方法的启迪指导。既要得其“鱼”,也要学其“渔”。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角度上来讲,后者也许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乡土中国》中,有哪些核心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重视实地考察、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费老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费老曾师从帕克、史禄国、马林诺夫斯基等著名学者。这些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实地考察研究。费老也一直坚持这样的实践主张。他曾在1935、1936、1938年先后到广西瑶山、江苏开弦弓村、云南禄村等地实地考察,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乡土中国》中,就有很多农村实际考察的例证。如《无讼》,作者强调“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在《男女有别》中,“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所有这些说明,正是实地考察,让这本学术著作通俗易懂,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思辨质疑,勇于创新。实地考察,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是,资料毕竟是资料,如果不思考、不质疑、不提炼,那么,所获得的材料就仅仅是材料而已,无法达到理论创新的高度。费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例如: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乡下人不识字,是愚昧”的观点,作者提出了“乡下人不识字,不是愚,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论断。这种论断既需要很大的智慧,也需要很大的胆识。针对乡下人“各人打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他第一次提出差序结构的理论。这就启发我们,学术要进步,要突破,就是要质疑、要思考、要创新。因此,同学们在阅读类似《乡土中国》之类的学术著作时,也应该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带有批判意味的审视态度。甚至对费老先生的某些论断,也要敢于“班门弄斧”,大胆提出自己的认识。

3、重视对比,在对比中阐明事物的特点。费老学贯中西,纵横古今。在论述中,将古今风俗、中西事例随手拈来,论述丰富而不枯燥,道理精微而不深奥。将中国家庭与西方家庭、差序结构与团体结构、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法治与人治、教化权力与横暴权力等一一对比。可以这么说,十四篇文章中,每篇都有对比的影子。这就启发我们,对比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手段。对我们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揭示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 抓住核心应用

学习学术著作的目的,核心在于应用。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时,我就举了去年在上海发生的一个案例:上海一户人家,有三个女儿和一个最小的儿子。父母在分房产遗产时,三个女儿各得20%,小儿子得40%。结果,二女儿不服,放火烧了房子。启发学生:

老人为何要多分遗产给儿子?老人是一种什么观念在支配?女儿为何不服?对此,你有怎样的解决方案?

生解析:重男轻女,差序格局支配。而在女儿的眼里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关系(团体格局),父母应该对儿子和女儿平等看待。                            

解决方案1:男女平等,平均分配。每个子女分得遗产的25%。

解决方案2:尊重部分中国人差序格局的传统观念,适当考虑老人的意愿,寻找有威望的人主持调解。

解决方案3 :走法律程序,请求法院依法裁决。

实践出真知,勇于创新。《乡土中国》给人的一个启示,就是要重视调查研究。时代发展了,社会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不得不启发我们思考:旧有的思想观念,如礼治、调解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它们存在哪些历史局限性?伟大的时代,呼唤广大青年书写伟大的文章。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利用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并有意识借鉴作者的写法,撰写学习反思或者调查报告。这样,通过学习、思考、反思、总结、调查、实践,将《乡土中国》这样的厚书薄读!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修订)

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俞仁凤、桂芳主编 黄山书社出版 13页阅读进度表)

③《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商务印书馆 39页,吴泓主编 ,有删改)